廟溝組[1]是傅力浦等,1983年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溝組[1]
- 外文名: Miaogou Fm[1]
- 時代:中志留世(統)
廟溝組[1]是傅力浦等,1983年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廟溝組[1]是傅力浦等,1983年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傅力浦等,1983年命名,相當於白龍江群舟曲組的一部分,已停用。分布範圍西北,甘肅省1...
廟溝組 廟溝組,甘克文、孟慶麟、張家環1953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廟溝組是位於中國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甘肅一帶的白堊紀地層,1953年由甘克文、孟慶麟、張家環命名。該地層以棕紅、紫紅色礫岩、砂礫岩(上部),磚紅、灰白、黃綠色砂岩(下部)為主,間夾磚紅、灰白、黃綠色砂礫岩,砂質泥岩、泥灰岩(下部)。
老道廟溝組 老道廟溝組是岩石地層名稱,岩性為紫灰色角岩化粉砂岩,於1965年命名。命名 黑龍江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趙同吉等,1965年手稿命名,曲關生等,1997年介紹。特徵 岩性為紫灰色角岩化粉砂岩、粉砂質頁岩、深灰色粉砂質板岩、矽質泥質板岩、淺灰色細砂岩等。整合覆於晨明組之上。厚度440-593米以上。
廟溝組(統)[2]廟溝組(統)[2]是甘克文,孟慶麟,張家環於1953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甘克文,孟慶麟,張家環,1953年命名;中國地質學編輯委員會,1956年介紹。分布範圍 華北,內蒙古
草廟溝組 草廟溝組是1976年湖北地質局地質研究所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湖北地質局地質研究所,1976年命名,後人未引用,廢棄,現歸於登封(岩)群的一部分。分布範圍 華中,河南省。
大水溝組[2]大水溝組[2]是地質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隊於1968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地質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隊,1968年命名,歸併入廟溝組,已停用。分布範圍 華北,內蒙古。
西林群 西林群為碳酸鹽岩與細砂岩、粉砂岩及板岩組合。含三葉蟲化石。包括晨明組、老道廟溝組、鉛山組、五星鎮組。未見底;上被奧陶系寶泉組不整合覆蓋。命名 吳萬新,1960年命名。
報告分六章,著重對研究區的地層、沉積特徵,沉積環境,含磷性及成礦條件等進其中地層部分面的研究,根據新發現的蜓類等上古生代化石,並結合岩石特徵、沉積對比,重新劃分和建立了這個地區的地層層序,由下而上劃分為:泥盆別拉坑河組,紅葉嶺組;中石炭統二聯橋組;上石炭統板廟溝組;下二。沉積特徵及相分析...
烏蘭呼少組 烏蘭呼少組是地質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隊於1968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地質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隊,1968年命名,與大水溝組同時歸併入廟溝組,停用。分布範圍 華北,內蒙古
1965年1∶20萬臨汝幅地質圖沿用登封群,由下而上分為何家溝組、石牌河組和郭家窯組。1974年《中南地區區域地層表》沿用臨汝幅的劃分方案。1976年湖北省地質礦產研究所把太古宙登封群自下而上分為郭家窯組、金家NC122組和草廟溝組②1977年陳偉志自下至上把登封群分為石牌河組、郭家窯組和老羊溝組③。1979...
且多是鎳大於鈷,鉈的含量高小於10,反射率偏低,可作為恢復原岩的參考。鋯石含量以魯山區普遍子石斜長角閃片麻岩中可達48%,其餘地區多呈微量出現。綠簾石多富水底溝組和雪花溝組中。電氣石富集在嵩山地區草廟溝組的絹雲綠泥片區各地不同岩石類型中重礦物組合特點及各種重礦物特徵,探討了地層原岩恢復。
晨明組是1963年中科院黑龍江流域綜考隊孫樞等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地層名稱:晨明組(系)地層時代:∈1 地層命名:中科院黑龍江流域綜考隊孫樞等,1963年命名。地層特徵:為灰黑色瀝青質白雲質石灰岩、瀝青質石灰岩夾頁岩和灰色頁岩,粉砂岩夾薄層石灰岩。產藻類及微古植物等。整合伏於老道廟溝組之下;未見底。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