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廟台槭是1954年由中國老一輩植物學家鐘補求先生髮現並命名的。因模式標本采自於陝西省留壩縣廟台子,故命名為廟台槭,又名留壩槭。
形態特徵
高大的
落葉喬木,高20-25米。樹皮深灰色、稍粗糙。小枝近於圓柱形,當年生枝紫褐色、無毛,多年生枝灰色,皮孔淡黃色、近於橢圓形。
葉紙質,外貌近於闊卵形,長7-9厘米,寬6-8厘米,基部心臟形或近於心臟形、稀截形,常3-5裂,
裂片卵形、先端短急銳尖,邊緣微呈淺波狀,裂片間的凹塊鈍形,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葉脈較密;初生脈3-5條和次生脈5-7對均在下面較在上面為顯著;葉柄比較細瘦,長6-7厘米,基部膨大,無毛。花的特性未詳。
果序傘房狀,連同長8-10毫米的總果梗在內約長5厘米,無毛;果梗細瘦,約長3厘米。小堅果扁平,長與寬均約8毫米,被很密的黃色絨毛;翅長圓形,寬8-9毫米,連同小堅果長2.5厘米,張開幾成水平。花期不明,果期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300-1600米的闊葉林中。分布區夏季氣溫稍低,冬春乾冷,秋季多雨,年平均溫13℃,最低氣溫在0℃以下,最高氣溫約27℃左右,年降水量690-1200毫米,多集中於7-9月。土壤為黃土、黃泥巴土和山地棕壤.廟台槭喜生於陽坡夏綠闊葉林或灌叢中主要伴生植物有粉背黃櫨、
圓葉鼠李、
蔥皮忍冬、遼東櫟、線苞米麵翁、大葉華北繡線菊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西南部(寧陝、留壩、風縣、佛坪、眉縣和太白等)、甘肅東南部(天水、徽縣和成縣)和河南(伏牛山區欒川縣)。
繁殖方法
10月採收翅果,曝曬去翅,去雜。以秋播為宜,可直播和育苗移栽。貯存時種子的水分含量要求在10%左右。
主要價值
研究:廟台楓為中國特有種,果實亦較奇特,對保存種質和研究槭屬的演化有科學價值。
經濟:廟台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樹皮、葉子和果實均可作為栲膠的原料。
觀賞:廟台槭不僅可以作為化工原料,而且是重要的現代園林綠化樹種,具有樹形大、葉形優美、果形奇特的特點。
保護措施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
廟台楓是中國陝西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被中國國家林業局列為重點關注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
物種現狀
廟台槭是中國陝西秦巴山地特有種,呈星散分布。由於任意砍伐林木,植株稀少,天然更新困難,林下幼苗、幼樹很少,若不採取有效保護措施,將陷入絕滅的險境。
瀕危原因
在廟台槭的系統發育過程中,由於樹種本身遺傳特性及其與生境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形成了生態適應性較差、適生生境狹窄、自然繁殖能力下降等特性,成為其瀕危的主要內因。廟台槭對環境的要求較嚴格,限制了其種群擴張能力,導致其種群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劣勢。從在河南伏牛山區發現的13個分布點的共性來看,所有分布點的海拔高度均在1300-1600米,所有分布點均位於陰坡或半陽坡的谷底或山坡的下部,林下土層較厚,枯枝落葉層及腐殖質層豐富,水肥條件較好。這足以說明廟台槭對生境要求的嚴苛。在廟台槭有性生殖過程中,形成敗育花粉和胚珠,進而產生大量空粒和秕粒種子,再加上種子休眠期長,發芽條件要求苛刻,以致很難通過種子自然繁殖來擴大種群數量。
人類各項經濟活動是廟台槭致瀕的重要外因。首先表現在各項經濟開發活動干擾帶來的或即將帶來的天然植被的破壞及植物生境的改變,如道路修建、旅遊開發、礦產開發等,都將直接或間接造成周圍生境的改變。如在欒川老界嶺廟台槭分布區,原有的G311國道在穿越伏牛山主脊時是通過來回盤旋實現的,而多個廟台槭種群距離原公路邊不超過30米遠,最近的就在公路沿下。在公路正下方谷底殘存的廟台槭大樹周圍多有巨大的岩石堆積,無疑是當時開山修路的副產物。同樣,便利的交通條件使該區域內的森林樹種在20世紀50-60年代遭受的砍伐也是可想而知的。另外,該區域南北坡正在建設旅遊區,對未來廟台槭的生存也是一個考驗。為了獲取木材、採集種子或“大樹進城”等行為,也會造成對廟台槭的砍伐、毀壞和盜挖。
保護措施
中國陝西太白山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將該種列入保護對象,其它地區均可由林場加以保護,並進行繁殖試驗,擴大栽培。加強廟台槭資源分布情況的調查,積極編制儲備和上報保護繁育項目,組織開展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近地保護等手段擴大廟台槭種群數量,適時組織野外栽培試驗和定植,全面恢復和擴大廟台槭野生種群。
就地保護:在中國河南伏牛山區各廟台槭分布點,不是自然保護區的要爭取建立自然保護區,已是自然保護區的要對相關群落進行定向撫育。不僅要保護廟台槭個體的正常生長,而且要維持在同一生境下其他物種的正常生長,採取必要措施維護其生存環境,並使環境逐步恢復到原有的自然狀態。
遷地保護:遷地保護是植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重要輔助措施。在很多分布點廟台槭的個體數量已十分稀少,有些僅有1株大樹,而且在許多群落中未見結果母樹,說明在此生境下已不再可能實現其自然更新,很有必要進行遷地保護。
加強引種馴化和人工栽培技術研究:首先,採用種子繁殖、無性繁殖等方法探討廟台槭苗木的繁育技術,逐步實現其規模化繁育;其次,在原產地進行回歸引種或在伏牛山區各縣具有相似生態類型區的林場或保護區進行引種和栽培,然後逐步在全省範圍內示範推廣,迅速擴大種群數量,儘快解除瀕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