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五七中學
在安次這片土地上,五、六十年代成長的學子,當他們聽到“五七中學”這個名字心中是那樣的激動,求學的那段時光是那樣的清晰和熟悉,校園裡的歡笑聲、哭鬧聲、讀書聲,還有放學回家時呼朋喚友的宣洩聲,一段段回憶、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像昨天發生的事兒一樣。“五七中學”的前身是一所鄉辦農業中學(高中),文革第二年(1967 年)開始投入使用,當時只有 6 到 10 名教師,1 名農技員,有 2 個教室、1 個辦公室,學校周圍都是土牆頭,學校占地面積很小,僅 9000 平方米。1969 年,由安次縣文教局和楊稅務鄉人民政府共同申請,經安次縣人民政府批准,鄉辦農業中學更名為“五七中學”,改為鄉辦高中,教學班增加到 4 個。
1982 年,因教育教學工作需要,由安次縣文教局和楊稅務鄉人民政府共同申請,經安次縣人民政府批准,將楊稅務中學、孟村中學和西固城中學撤校合併到五七中學,以高中教育為主,同時開設國中班。1983 年,又將南莊中學合併到五七中學。同年,五七中學更名為安次縣楊稅務中學,取消高中班,改制為鄉鎮初級中學,隸屬鄉教辦室管理。八十年代後期(1986 年),學校將矮小的土牆頭拆除改建為磚牆頭,裝上了大門,院內部分地面進行了硬化。後又陸陸續續蓋了 20 間磚木結構的教室、5 間宿舍、1 個簡易食堂,發展到 12個教學班、3 個辦公室,教職工增加到 50 人左右,在校生 600 至700 人。2002 年,學校開始著手建設第一棟教學樓,徹底告別了學校沒有教學樓的歷史,這是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和環境的大趨所勢,也是學校向前發展的必經之路。從 1969 年到 2002 年,學校先後歷經了吳國順、楊景隆、周宏大、謝維剛、劉仕林、安志平、王景剛、李明、李寶剛等 9 位校長,他們見證了學校從建立到發展的艱辛歷程,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和堅強的毅力,帶領全體人員把一個面貌落後的學校建設和發展起來,在學校的每一寸土地上深深地印下他們的足跡。
2016 年 5 月學校順利通過市級驗收,經廊坊市教育局批准,同意廊坊市安次區楊稅務中學更名為廊坊市第十八中學,由鄉辦初級中學變更為國辦初級中學,隸屬廊坊市安次區教育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