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異健足蟲

廈門異健足蟲,沙蠶目,異健足蟲屬,主要分布在東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異健足蟲
  • 拉丁學名:Heteropodark xiamenensis Ding Wu et Westhide,1997 
  • :動物界
  • :環節動物門
  • :多毛綱
  • :沙蠶目
  • :海女蟲科
  • :異健足蟲屬
簡介,形態特徵,原始文獻,生境,主要分布,資料來源,

簡介

拉丁目名:NEREIDIDA
中文目名:沙蠶目
中文科名:海女蟲科
拉丁科名:Hesionidae
中文屬名:異健足蟲屬
拉丁屬名:Heteropodark
拉丁種名:xiamenensis
定名人:Ding, Wu et Westhide
年代:1997
中文名:廈門異健足蟲

形態特徵

固定的標本,體黃褐色或白色。
蟲體細線狀。口前葉半圓形,2對小眼呈矩形排列、前對大於後對,5—6個完整環輪的1對觸角位於口前葉前側腹面(似1對前觸手),3個觸手、1箇中央觸手(具6個環輪)位於口前葉前緣中間、2個側觸手(具5—6個環輪)位於中央觸手兩邊且與中央觸手等長。1對寬短具纖毛帶的項器(固定標本,不易看見),位於口前葉和第1體節之間的背面。
第1—3對背腹觸鬚位於前3個體節上。第1對背觸鬚具10—11環輪、後伸可達第5—7節,腹觸鬚具5—6環輪、後伸可達第4—5節;第2對背觸鬚最長、具20—26環輪、後伸可達第8—9節,腹觸鬚具5—6環輪、後伸可達第4—6節;第3對背觸鬚具8—10環輪、後伸可達第6節,腹觸鬚具5—7環輪、後伸可達第5—6節。
翻吻光滑,末端具10個三角形乳突。
疣足亞雙葉型(背須基部僅具足刺),從第4體節開始具背、腹須和剛葉。第16剛節疣足的前後剛葉近等大為鈍錐狀,背腹須各具6和4環輪。以後疣足的前後剛葉逐漸增大,第47剛節疣足的前剛葉為柱狀,後剛葉為舌葉狀遠長於前剛葉,背腹須各具7和4環輪。
前部疣足僅具1根足刺。體中後部疣足具2根足刺,背須基部的1根背足刺尖細、腹足葉的1根粗足刺末端圓鈍且具細齒。從第7—24(31)節開始,腹剛葉具4—6根端片圓盤狀復型剛毛。中後部疣足(約第39節)的剛毛,全為端片橢圓形(匙狀)的復型剛毛。
尾部半圓形,側肛須光滑無環輪(左和中肛須脫落)。

原始文獻

Raff. Bull. Zool., 45(2): 319—325, fig. 13.

生境

采自潮間帶和潮下帶、底質細中砂。

主要分布

國內分布:東海。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三卷 多毛綱(二) 沙蠶目:382-383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