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譚(生卒年月不詳) 西漢膠東國(轄域包括今膠州)人。經學大師。一生未入仕,以精研《尚書》著稱,被稱作“膠東大儒”。舊志記載,平度東北青山、膠州城北均建有“庸生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庸譚
- 民族:漢
- 出生地:西漢膠東國
- 職業: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
- 代表作品:《古文尚書》、《齊論語》
生平簡介,文化成就,漢庸譚與硯水湖的傳說,風景綺麗的硯水湖,鴻儒庸潭的故里,
生平簡介
庸譚,西漢膠東國(今山東省膠州市)人,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祖居膠州,著有《古文尚書》、《齊論語》。對《孟子》的復生貢獻頗大。庸譚也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漢庸生”。
文化成就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學習儒家經典成為文士入仕和顯名的重要途徑。此後,漢代儒家經學形成了“今文經”和“古文經”兩大派。
終西漢之世,今文經學得到官方支持,朝廷設博士置弟子傳習;古文經學則僅靠幾位大師世代傳授,到東漢中期,才興盛起來。而庸譚就是一位不慕榮利、治學謹嚴、起到承上啟下重要作用的古文經學大師。
他一生不入仕途而以布衣終,潛心研治古文《尚書》和《齊論語》,造詣精深,並悉心傳於後學。據《漢書·藝文志》和《後漢書·馬融傳》等記載,自西漢後期到東漢中期最知名的古文經師都與他有著明晰可考的師承關係,作為古代文化名人,兩千年來他一直受到後人欽敬。
為此,漢宣帝曾下詔為其建祠。清乾隆帝慕名前來,竟流連忘返。至今在平度境內青山山麓尚有“膠東大儒庸生廟” 遺蹟可尋,為其樹碑立傳,以志庸譚傳播古文化之功德。據傳山東省膠州市北關街道辦事處硯里莊村北的硯水湖是當初庸譚故里
漢庸譚與硯水湖的傳說
庸譚生,名庸譚,漢朝我國著名大學者,祖居膠州,著有《古文尚書》、《齊論語》,對《孟子》的復生貢獻頗大。硯水湖位於膠州市北關街道辦事處硯里莊村北,它東靠“麒麟山”,西接“庸生廟”,南臨“涼水灣”;西瀕“神仙路”。
湖水甘甜清冽,沁人心脾,自漢代以來,官家皇家競相傳誦,每逢巡幸齊魯定談及,品嘗硯水湖水,硯湖水由此聞名天下,歷代文人雅士多慕名而來,一睹為榮,一品為快。
風景綺麗的硯水湖
膠州名勝硯水湖,波光瀲灩,碧柳籠煙,以其秀麗的景色而蜚聲於天下,麒麟山上瀑布飛動,如巨幅白練自天而降,聲震十里之外;硯水湖南紅泥橋下,水流潺潺,清清淙淙進入涼水灣,是古膠州雲溪河發源地之一;湖的左右是有名的東西二甘泉,湧泉汩汩滔滔,盆花如玉,萬分壯觀。
湖的西面,漢庸譚大殿,雄偉輝煌,外觀其貌檐牙高啄,勾心鬥角,你呼我應;內觀其景,雕樑畫棟,龍飛鳳舞,氣勢恢弘,大廟周圍古柏參天鬱鬱蔥蔥,柏香四溢,硯湖以南矗立著一塊高大厚實的石碑,它正面刻有“古硯里”,背面刻有“濯硯泉”。
硯水湖四周景色宜人,繁花似錦,麒麟山下橫臥著幾處茅廬,更增添了人們諸多的遐想,難怪道光四年知州馮雲鴛曾撰碑嘆道:“至今唯有濯硯泉,冷香曾拂玉靡水,池邊草色秋冬青,不濡霜雪流清冷”。可見“濯硯泉”的風貌了。
蕩蕩硯水湖,春色揚煙,夏艷河浪,秋熔爐雪,冬泛冰天,漫步其間無不如飲醇酒,忘情留戀。
鴻儒庸潭的故里
秦始皇焚書坑儒期間,摧殘了思想,鉗制了文化,孔夫子的經典文獻《四書五經》、《古文尚書》、《孟子》也難逃厄運,這些稀世之寶的失傳,等於閹割了中國文化,活埋了中國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民族瑰寶。失去了它們,人們的言行將失去規範,道德將失去尺度,做人將失去標準。中國的古代文明將回溯蒼涼,萬馬齊喑,天下子民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行進的盲人。
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孔子的經典文獻《四書五經》、古文《尚書》、《論語》等皆失傳。漢景帝末,魯共王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等凡數十篇,皆古字(即蝌蚪文),眾人皆不能識。
孔子後裔經學家孔安國得此書,寫以篆隸始能讀。安國以古文《尚書》等傳授司馬遷、都尉朝。庸譚不遠千里赴魯,師從都尉朝學習古文《尚書》、《齊論語》等
在當時,資料缺乏,文化落後,能完成這部浩大的工程,談何容易?庸譚遂遷居硯水湖畔閉門謝客,著書立說。
後來妻子死了,家境也敗了,他便和女兒一起成年累月在硯水湖前的草廬里寫作。女兒長大後,庸譚不幸雙目失明,於是他就口述由女兒執筆,終於在他七十歲的時候,完成了《孟子》、《論語》的大量片斷。與此同時,計斤庵的張生,還有高密的鄭生也投入了寫作。
傳說,庸生謝俗客不謝騷客,計斤庵的張生與庸生十分相好,倆人在一起切磋學問經常熬至深夜,每次張生回家時,譚庸必握手相送,等張生到了計斤庵,又回送庸譚,二人深厚的情誼感動上帝,為了表彰這一對友人,上帝下了一道聖旨,不準在他們來回的路上下霧下霜,從此,這條從硯水湖通往計斤庵的道上再也不見雲霧和冰霜,被後人稱為“神仙路“,庸譚被人們尊稱為神仙,硯水湖也變得溫涼神奇起來。馮雲鴛詩云:“牛馬到此不敢飲,土人謂君有神靈”。也許就是再好不過的佐證吧。
最終,《孟子》、《論語》、《古文尚書》再現了原貌,庸譚也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漢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