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螞

康螞

康螞:21世紀以來最具個人風格的70後詩人、作家。詩歌發表於《葵》、《新世紀詩典》、《中國詩歌雙年巡禮》、《世界詩人》、《詩歌月刊》、《詩歌EMS》等重量級選本和刊物。著有長篇小說《全世界兩歲》、《底層潛規則》和隨筆《滿目梨花詞》。《現實與冥想》是康螞向讀者傾力奉獻的首部詩集,收錄了作者自2005年至2013年的120餘首詩作。康螞的詩具有超現實的想像力和夢幻色彩。他用冥想衝撞現實,用悲情摧毀浮誇,用抗辯表達立場。他在詩歌遭受冷落的時代,貢獻出獨屬於自己的悲憫、溫情、疼痛和拷問,留下一份無法複製的時間備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詩歌代表作品,鯊魚往事,禿鷲,天空之城,家,鹽,紅色菸草,疤,數綿羊,天津之下的康螞,想像以及想像力的奇異之旅,

詩歌代表作品

鯊魚往事

1998年
9月20日
馬路荒蕪
交警下班
哥哥回家
經過一個路口
被一群鯊魚
包圍
那些鯊魚
獰笑著
撕扯著
他瘦小的
身體
我的哥哥
一個小兒麻痹患者
血糊糊的身體
就這么
四分五裂
就那么
在馬路中間
橫著
流著
紅色的血水
在警察
未趕到之前
我哥哥
把靈魂
扔進了
下水道
把自己的屍體
變成
一隻鯊魚
憤怒地
沖向了
那些
肇事的卡車

禿鷲

八歲那年
我背著受傷的妹妹
穿過原野
趕往縣醫院
天空飛著一隻禿鷲
地上蔓延著
我們的人味
二十歲那年
我被人砍傷
在空曠無人的大街
血流成河
天空飛過一架飛機
聽說它的前世
是一隻禿鷲的骨骼

天空之城

整個悶熱的夏天
天空是個精神病院
充滿燕子的尖叫聲和咒罵聲
我看見它們互相打鬥
漂浮空中,改變了音調
血淋淋的翅膀猛得折斷掉下
就像上帝撒下的救援物資
那是對大地殘忍的奉獻

鄂爾多斯
下雪了
父親在雪地里
跟許多鬼
打雪仗
鬼長著綠眼睛
長舌頭
父親打累了
蹲在地上喘氣
他身後的墳
是溫暖的家
雪落在上面
很快就化了

親人緊閉雙眼
躺於冰冷的
太平間
淚水
流進我的嘴裡
那股子味道
無法形容
三十歲的時候
我恍然大悟
淚水是鹹的
凍僵的眼淚也是
鹹的
生命總有一天也會
是鹹的
鹹的讓人感覺
我一輩子要做的是
躺在鋪滿鹽的大地上
管住我的嘴
阻止鹽的形成

紅色菸草

悲傷的時睺
我特想抽菸
看到電影裡
罪犯拒不交待
犯罪事實
警察就遞給他一棵煙
舒服地吸了一口
罪犯滔滔不絕
有時候到了深夜
我淚如雨下
特想叼著一棵菸草
想起電影裡的罪犯
我有什麼話想說
但又狠狠咽下

我站在鏡子
B面
與它對視
像鑽進黑白照片
再也沒出來
我站在鏡子
A面
鏡子的長度就是
我的長度
我想砸碎鏡子
恐懼源於
一堆碎玻璃
拼湊的異形
傷疤從未離開
我的身體

數綿羊

我曾坐火車
看到窗外有一群綿羊
Z提議我們比賽數綿羊
看誰數的多
火車一閃而過
我有些頭暈目眩
但還是大聲地數著:
5隻,6隻,7 只,8隻……
火車最後載著我們到了遠方
那些綿羊還停在原地
像畫裡的風景一樣美

天津之下的康螞

我與康螞最早見面是2002年冬天在徐江家,當時只知道康螞寫小說。2004年他開始在“個”帖詩,《蒼蠅》以蒼蠅的角度反思人類,蒼蠅依舊故我的繁衍生息,人們依舊用厭惡的眼光看它們,而蒼蠅自有獨立的意識,對此不屑一顧。康螞真正貼出第一組好詩是2005年,《鯊魚往事》是比較奪目的一首,詩中充斥奇幻色彩,以鯊魚譬喻那些噪雜的車輛,詩中的哥哥遭遇車禍,他的怨憤使之成為一隻鯊魚,這裡面洋溢著復仇,這首詩將對哥哥的懷念置換到超現實的場景中,所以顯得與眾不同。《河馬哥哥》情趣盎然、《天空之城》將粗礪的真相呼之欲出,這兩首與《鯊魚往事》共同點是有種沉鬱的氣息給我印象極深。
2007年寫的《數綿羊》充滿童趣,也比之前的詩明亮了許多,最新作品《悸》寫的不露聲色,只是在呈現自己的心情。值得一提的是康螞寫的關於父親的一組詩令我非常感動,比如《烏鴉》“成群的烏鴉/撲來/啄食墳頭前的貢品/面對突如其來的強盜/父親已經無能為力/我憤怒地拾起一塊石頭/砸向了進食的鳥群”詩人用極端的方式表達了對父親的愛。另外,《鹽》是我在他的新著《滿目梨花詞》發現的一首悼念父親的詩,當時我先隨便翻看寫女詩人的張玉娘篇什,那些幽默段落讓我樂不可支,他用現代娛樂記者的語言寫的女詩人小傳,類似坊間秘聞,讀來饒有趣味。可我轉頭瀏覽到序言部分,發現他的書首先獻給的是自己的父親,文中詩人想到了父親的音容笑貌,還有生活愛好,“我一輩子要做的是/躺在鋪滿鹽的大地上/管住我的嘴/阻止鹽的形成”,看到此處我淚流滿面。自從2001年首次相見,三年後的2005年我才和康螞交往多些,在聊天中,他跟我提到自己的童年和沙漠有關。少年時他和小夥伴從內蒙古伊克昭盟(現在叫鄂爾多斯)的縣城達拉特旗騎兩個多小時腳踏車來到庫布其沙漠,把腳踏車扔到路邊,紛紛爬上沙堆,從上面滾下來,如此反覆幾回,然後騎著腳踏車回家。沙漠在他記憶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覺得到那裡才體味到內心的自由。他孤獨的童年,見多了荒蕪,就自然對荒蕪充滿好感,這造成他性格中粗獷的成分,然而童年的孤寂,讓他成年之後依然難以抹去,這是他作品中往往會透露出悲憫以及傷感的情懷的主要根源。當然從他詩中也看出他十年(1998年——2008年)走出家鄉、在津求學、北漂以及回津定居的人生歷程。
他曾在某網站採訪中說:“即使互相認識,如果作品不好,很難被認同,這是一個靠作品說話的詩歌氣場。從2002年接觸到天津的文學朋友的五年來,我寫出一些好作品,得到了前輩和同行的認可,天津詩人群有人味兒,這些人都很真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性,不獻媚,不趨炎附勢,對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浮躁、虛偽永遠保持著警惕性和批判性”。後來在交往中康螞也問過我,為什麼在認識我的三年內,我們倆並沒有實際的接觸。我說:可能這個城市的詩人只認詩歌文本,各自寫作而不在乎過多的應酬和交情,但作品到了,自然就是很好的朋友。從2005年發軔至今康螞無疑是狀態極佳的詩人,他按照的自己的節律,將自己的寫作融進“日常”,在寫完每一組詩及時打磨修改,技藝日臻成熟,一個詩人的有效寫作也在於點點滴滴的積累,雖然他的某些詩有起伏,比如用戲謔的方式揶揄古人的江南組詩,流露著詩人不純粹的部分,索性來日方長且歌且行。作者/任知

想像以及想像力的奇異之旅

恐怕這已是一個鐵的事實了:當前漢詩——尤其是當口語成為新的主流力量之後,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想像及想像力的日益匱乏;這一匱乏表現在諸多詩人均紛紛著力於對經驗碎片/表層的詩寫,也就是說,經驗主義成了他們心目中被供奉起來的詩歌意識形態,經驗主義取代修辭的技術主義成為了全新的詩歌潮流。如果說,沒有想像力的歷史學是不可想像的,那么具體到詩歌,則必須換成這樣的結論——“不可原諒的”。想像以及想像力,保證了文學不至淪為“事功”,文學終究是要帶著人心去飛翔的。要不,文學還有何用?
當然,詩歌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代表民族智慧與力量的崇高的生活方式。當時代終於義無返顧地告別了浪漫主義,在e世代,尤其是在一個後極權主義國度中的e世代,市場與媒體一經無恥媾和,進一步加劇了“客觀真實”的碎片化進程,僅僅停留於對經驗碎片的書寫且還自詡為這就是“現場寫作”,實在是將廣闊、深幽的世界蒼白化、狹窄化了,連違背了文學的基本審美倫理都不省察,真不愧為一種可怕的法西斯心態,這是我們每一個詩人都必須建立的自覺。這無關道德審判。最基本的道德是,你可以不做詩人,但不能將“世界” 蒼白化、狹窄化;而打破這一蒼白化、狹窄化的任務頗為艱巨。所幸我還不至於純然絕望,因為有這樣的青年詩人在:他們勇敢而執著,真誠而素樸,他們就像我那久違了的北地的白楊,於庸俗的風中颯颯作響。我必須坦率承認:康螞,正是這樣的青年詩人,想像,於他不僅僅只是紙上的風格,同時更是一種清晰的姿態——對世界一次次出走,無不為著回到自己的內心。
現實中的康螞身寬體胖,很難想像到他竟如此之敏感——“起風了,一切無恙/不用收衣服/更不用牽掛老婆/最多打個電話回家/起風了,一切無恙/不用著急回家/不用擔心天氣不好/孩子們放學/暴風雨還在路上”(《起風》),前面的絮絮叨叨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最後的“孩子”“暴風雨”。這樣的詩,一讀完便會叫人想到“成長”、“命運”之類,但絲毫也沒有受教訓的感覺。這涉及到一個基本的命題:想像力如何處理才會有效?想像力在詩歌中決沒有被先天豁免的自由。真詩人的根本使命,乃在於對人類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由是,偉大的有抱負的想像/想像力必然要切進人類靈魂的境況,這樣的想像/想像力才可能是更為高級的“在場”。正因如此,康螞詩歌才會令我越來越為之著迷而非厭倦、厭惡。
“我在廣場上徘徊/就是為了等待/一聲槍響//那隻槍突然/頂著我的腦袋/我不敢回頭//我站在那裡/保持著投降的姿勢/但槍聲沒有響//我在廣場上徘徊/突然聽到一聲槍響/很多人倒下/又迅速站起”(《等待一聲槍響》),的確,這是一首典型的康螞式“想像”詩。此詩令我大感興趣之處頗多:一是對“廣場”“槍聲”這類飽含意識形態意味的大詞,進行了身體化清洗,也就是說針對一個歷史化的情境,康螞或許是無意之中就進行了一次高明的“非歷史化處理”,在宏大而殘酷的歷史面前,象喻是無力的,必須回到具體的身體之疼才能推己及人,是謂人性化詩寫;二是康螞不露痕跡地運用戲劇化手法推動了詩歌的內在節奏。當然此詩的結尾是可作多向度的理解的,但有一點無須爭議,那就是:此詩完全可以理解為對一段獨特歷史的回顧——中國所謂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此不免雀躍,而在康螞自己看來或許僅僅是——來自於一截身體的沉實的悲情罷了,而這悲情卻能對應著一段獨特的歷史,想像/想像力因之嚴峻端肅而不流於油滑輕浮。
這樣沉實因而撼人心魄的悲情,在康螞詩歌中俯拾皆是。“你說血,經過你的身體/像一隻破碎的香水瓶/你說血,被愛情稀釋,淡而無味/順著移動的指紋,不安的流動、扭曲/那危機四伏的街道,你說血的旁邊/停著一輛笨重的坦克//每次說到血,你都想用身體去攔截/手裡的指揮棒,劃出一連串漂亮的圖形/說到血,你總是很平靜,用懦弱抵抗暴力//此時天已大亮,血已乾,你說你看到/無數精靈的臉,擠滿坦克的破裂的視窗/你說血,流遍一座空城”(《傷城》),這樣一首意象詩,稍有人生閱歷的就不免想起了那一段歷史。那是一出大悲劇。理想主義最後一塊幕布從這塊遭天殺的土地迅疾降落。1978年出生的康螞不可能是當事人,但只要有一顆被自由深深牽引著的心,就夠了。當然,這首詩不做這類解讀也是可以的,僅僅作為一首大實話的情詩,讀來也是錐心刻骨。連線想像與現實的,未必就是我們常常見到的那種批評/批判,因為那種批評/批評,極可能令詩歌有滑向道德審判的危險;或者說,批評/批判之前,必須附麗著活體的生命/生命力,才有詩之為詩的可能。
米歇爾·福柯曾給“批評”說過這么一段:“我忍不住夢想一種批評,這種批評不會努力去評判,而是給一部作品、一本書、一個句子、一種思想帶來生命;它把火點燃,觀察青草的生長,聆聽風的聲音,在微風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號,而不是去評判;它召喚這些存在的符號,把它們從沉睡中喚醒。也許有時候它也把它們創造出來——那樣會更好。下判決的那種批評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歡批評能迸發出想像的火花。它不應該是穿著紅袍的君主。它應該挾著風暴和閃電。”福柯冀望的這個“批評”,同樣可移至詩歌寫作中作為一個精神指針。“那一晚大雨/打落了窗前所有的花/我走出門去/捧起這些花朵/突見它們像/一張張腿色的面具/在黑暗中猙獰/這讓我倒吸一口冷氣/我差點忘了/它們曾經在這世界裡活過”(《4月16日夜》),記得讀第一遍時,我真是非常感動,多讀幾遍竟生髮出一絲溫暖的近於典雅的幽默感——這都叫“花文關懷”了!從“暴風雨”“孩子們”到“這些花朵”,僅僅“敏感”二字恐怕難以說通,必須得對這個世界有著深刻的愛與悲憫才行。他這首《天空之城》,相信喜歡的人不少——“整個悶熱的夏天/天空是個精神病院/充滿燕子的尖叫聲和咒罵聲//我看見它們互相打鬥/漂浮空中,改變了音調/血淋淋的翅膀猛得折斷掉下//就像上帝撒下的救援物資/那是對大地殘忍的奉獻”
當然,除了這類情感飽漲深具話語張力的詩作以外——這些詩作的康螞,適於朔風中一起飲著烈酒——以下這類詩我也同樣欣賞——“橋下無人/有的是過往的船隻/橋上也無人/有的是過往的車輛/這些車輛/載著我們去天堂/橋的欄桿上無人/蹲著黑色的鳥/衝著橋下拉屎/橋下是河流/是我們的眼淚/但沒有人知道/它是從我們的/眼睛裡流出來/更沒有人會/認真地細數/淚水裡的泥沙”(《橋》),我欣賞該詩略偏於傷感但總體上仍很沖淡從容的氣質——我願意稱之為氣質。這個氣質的康螞,適於午後的清風中一塊兒喝著啤酒。“打盹兒的那陣兒/大巴已經過了廊坊/車窗外的鳥鵲/正在回家/像一隻只蝙蝠/吞沒了曠野的黑夜/這是天津/返回京城的路途/一切都將飛速掠去/只有窗外/由明到暗的風景/才能讓我在暮色中/稍微/停頓一會兒” (《暮色中的京津兩岸》),還有——“蝴蝶消失的瞬間/突然下起一場雨//這個炎熱的午後/太陽蒸發掉我/卻無法濕潤/這個世界//很多人在看鮮花/我推醒了時間/把身子塗成綠色” (《微小的事情》),都不見什麼沉重的追問,想像/想像力均已納入康螞特有的溫情的一部分;一個詩人全部的世界其實就是他的內心,自然更應該包括溫暖、美好、向上的一面,一大面。康螞要做的,就是以詩的方式“端出”他的內心世界,這在一個物質主義時代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關鍵要看他“文學抱負”的大小。
是的,據我所知,康螞是有雄大的“文學抱負”的。我所喜歡的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曾如是談到“文學抱負”,特贈送康螞——“重要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拒絕和批評應該堅決、徹底和深入,永遠保持這樣的行動熱情——如同堂吉訶德那樣挺起長矛沖向風車,即用敏銳和短暫的虛構天地通過幻想的方式來代替這個經過生活體驗的具體和客觀的世界。但是,儘管這樣的行動是幻想性質的,是通過主觀、想像、非歷史的方式進行的,可是最終會在現實世界裡,即有血有肉的人們的生活里,產生長期的精神效果。”這話真好,好在切合了康螞的詩寫生涯(詩齡剛足2周年),“孩子們放學/暴風雨還在路上”,更遠的未來請讓時間說話。作者/吳建明 200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