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水位變動條件下斜邊坡失穩機理及防治技術

《庫水位變動條件下斜邊坡失穩機理及防治技術》是由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重慶交通大學,重慶華地工程勘察設計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唐紅梅,廖雲平,陳洪凱,李德萬,何曉英,楊建國,姚光華,王林峰,陳仕歡,楊樂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水位變動條件下斜邊坡失穩機理及防治技術
  • 主要完成單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重慶交通大學,重慶華地工程勘察設計院
  • 主要完成人:唐紅梅,廖雲平,陳洪凱,李德萬,何曉英,楊建國,姚光華,王林峰,陳仕歡,楊樂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3002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3-2-07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項目屬於社會公益類研究。以三峽水庫運行問題中庫水位變動條件下斜邊坡為研究對象,研究庫水位變動條件下斜邊坡失穩破壞演變規律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建立庫岸區域斜邊坡及非庫岸區域的工程棄渣邊坡的監測、預警、治理等工程防治技術。 立項背景:三峽水庫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75m水位岸線長5578.21km。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至135m,2006年至156m,2008年至172.8m,2010年至175m,自此三峽水庫營運期水位一年一度於145m與175m間調度運行,庫岸斜邊坡受到庫水周期性浸泡、周期性滲透牽引,地質災情日益嚴重,如2008年雲陽涼水井滑坡、2010年巫峽神女溪青石滑坡、2011年巫峽龔家方岸坡破壞。在本研究項目立項時,由於未高度重視庫水位周期性變動問題,消落帶斜邊坡地質災害孕災機理科學論理不清,忽視了庫岸抗滑樁耐久性,未重視庫岸防治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等問題,災害治理技術針對性較差。儘快提高三峽水庫消落帶斜邊坡地質災害減災技術水平,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也是地質減災學科發展的邏輯需求。該成果是團隊歷時11年(2000-2010)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的科學集成、提煉與套用實踐。 主要研究內容:三峽水庫運行期間庫岸斜邊坡穩定性變化規律;水庫消落帶斜邊坡突變破壞機制;庫岸再造頻寬度預測新方法;抗滑樁耐久性機理與設計方法;庫岸斜邊坡地質災害監測治理新技術。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2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6項已授權),52篇學術論文(SCI收錄1篇、EI收錄13篇)。 研發了13種庫岸斜邊坡地質災害監測治理新技術;揭示了酸性水-應力耦合作用下抗滑樁耐久性回響規律,提出了抗滑樁耐久性壽命預測及其最佳化設計方法;從周期性浸泡條件下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劣化特性和滲透荷載周期性變化兩方面,揭示了三峽水庫運行期間土質斜邊坡穩定性衰減規律;提出了岸坡失穩尖點突變模型,建立了塌岸預測修正卡丘金法。 成果水平:整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在水庫運行期間岸坡穩定性衰減規律、酸性水-應力耦合作用下抗滑樁耐久性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成果套用情況:成果已在三峽庫區重慶境內庫岸滑坡、邊坡防治工程設計中大量推廣套用,實施了390餘個庫岸滑坡治理工程和累計140多公里庫岸邊坡防護工程,確保了340餘萬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萬州濱江路、巫山濱江路、萬州港、巫山港、奉節港等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社會、環境效益巨大,減災經濟效益13億元左右。 成果推廣套用前景:目前和今後20年左右的時期,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高峰期,尤其是進入後三峽時期,全面推進統籌城鄉建設,沿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庫區移民道路的建設與安全營運、移民城集鎮地質安全,成果在後三峽時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中具有廣闊推廣套用前景,並對類似大型特大型水庫岸坡地質災害減災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