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原名帝殿,相傳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部族遷徙途中宿於此地,因而得名帝殿,後人諧音為底店。
明代,屬新平里。
清代,屬南鄉上功里。
民國初年,屬南後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新平聯保。
1950年5月,屬太峪區(六區)三鄉(大車鄉)和四鄉(底店鄉)管轄。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屬水口區管轄。
1962年,成立底店公社。
1984年,政社分設,設立底店鄉。
2011年6月,改為底店鎮。
2015年6月28日,陝西省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轄奓紅、大車、小車、晁家塬、底店、屯裡、二橋、牛北、米家寺9個行政村;下設6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4年10月,底店鎮下轄9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底店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底店鎮地處彬州市南塬溝壑山區。分別與
水口鎮、韓家鎮、
太峪鎮、國有西廟頭林場、
麟遊縣接界。轄區總面積99.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底店鎮地處渭北旱塬塬梁溝壑區。最高峰貓腦疙瘩位於西廟頭,海拔約1440米;最低點海拔1365米。
氣候特徵
底店鎮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7月最多。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轄區戶籍人口11762人,總人口中,男性6312人,占53.7%;女性5450人,占46.3%。總人口以漢族為主。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7.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底店鎮財政總收入7490萬元,比上年增長21.4%。
2011年,底店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120元。
第一產業
2011年,底店鎮農業總產值達到6069萬元,比上年增長42.9%,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8%。耕地面積2.8萬畝,人均2.4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以核桃、柿子、蘋果、梨、油萊、胡麻為主。2011年,底店鎮糧食生產6203噸,人均527千克,產值1300萬元。油菜總產180噸,產值81萬元。有優質蘋果園2200.05畝,柿子園1600畝,核桃園4000畝,果品產量達到8700萬噸,實現產值1943萬元。其中,乾雜果產量達到5370噸,實現產值1216萬元。
畜牧業飼養家禽、羊、生豬為主。全鎮萬羽肉雞養殖專業戶達到10戶,二橋村散養300羽以上雞的專業戶達到了80%以上,全鎮達到600多戶;晁塬養羊戶達到30%以上戶,戶均存欄50隻;小車村生豬養殖已初步形成,百頭以上專業戶達到15戶,散養戶達到300戶。飼養量達到16.3萬頭(只),出欄15.7萬頭(只),實現產值1760萬元。2011年,底店鎮畜牧業實現產值176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4%。特種養殖主要以鹿、生態雞為主。
第三產業
2011年,底店鎮商業網點115個,從業人員1100多人。2011年,底店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39萬元,比上年增長18.2%。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164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687萬元。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郵政所1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2.3萬份、期刊1000冊,業務收入283萬元。電信代辦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480戶;行動電話用戶23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30萬元。
交通運輸
底店鎮境內有彬底路、底韓路及通往各行政村的通村路。縣鄉道路總長36千米,村級道路總長128千米。鎮區市政建設道路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鎮區道路總長度2.4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3.2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各類民間藝術表演團體6個,演職人員76人,廣場7座,公共圖書室10個,藏書3萬餘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舞蹈《竹馬》《社火》等。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數位電視綜合覆蓋率98%。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幼稚園(所)1所,在園幼兒89人,專任教師8人;國小5所,在校生497人,專任教師4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146人,專任教師26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1%,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個,病床56張。2011年,底店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底店鎮3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4%。
社會保障
2011年,底店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48戶,人數866人。
風景名勝
侍郎湖景區
侍郎湖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地處鹹陽市西北部渭北塬區,位於彬州市南33千米的底店鎮牛北村,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堰塞湖。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385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