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里牛斯百合

庇里牛斯百合

庇里牛斯百合為百合科植物。主要是紀念早期的殉教者---聖貝羅尼,他所設計的聖彼德茲教堂,內部設計的樣式為法國歷代國王所喜愛,並相仿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庇里牛斯百合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
  • :百合科
  • :百合屬
  • :百合
  • 分布區域:法國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繁殖方式,無性繁殖,有性繁殖,歷史意義,花語,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厘米。鱗莖球形,淡白色,先端常開放如蓮座狀,由多數肉質肥厚、卵匙形的鱗片聚合而成。根分為肉質根和纖維狀根兩類。肉質根稱為“下盤根”,多達幾十條,分布在45~50厘米深的土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隔年不枯死。纖維狀根稱“上盤根”,“不定根”,發生較遲,在地上莖抽生15天左右、苗高10厘米以上時開始發生。形狀纖細,數目多達180條,分布在土壤表層,有固定和支持地上莖的作用,亦有吸收養分的作用。每年與莖幹同時枯死。有鱗莖和地上莖之分。莖直立,圓柱形,常有紫色斑點,無毛,綠色。有的品種(如卷丹、沙紫百合)在地上莖的腋葉間能產生“珠芽”;有的在莖入土部分,莖節上可長出“籽球”。珠芽和籽球均可用來繁殖。葉片總數可多於100張,互生,無柄,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全緣,葉脈弧形。有些品種的葉片直接插在土中,少數還會形成小鱗莖,並發育成新個體。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單生於莖頂。蒴果長卵圓形,具鈍棱。種子多數,卵形,扁平。6月上旬現蕾,7月上旬始花,7月中旬盛花,7月下旬終花,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性喜濕潤、光照、要求肥沃、富含腐殖質、土層深厚、排水性極為良好的砂質土壤,最忌硬粘土;多數品種宜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中生長,土壤pH值為5.5~6.5。百合喜涼爽潮濕環境,日光充足的地方、略蔭蔽的環境對百合更為適合。忌乾旱、忌酷暑,它的耐寒性稍差些。百合生長、開花溫度為16~24℃,低於5℃或高於30℃生長几乎停止,10℃以上植株才正常生長,超過25℃時生長又停滯,如果冬季夜間溫度低於5℃持續5~7天,花芽分化、花蕾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推遲開花甚至盲花、花裂。

繁殖方式

無性繁殖和 有性繁殖均可。

無性繁殖

生產上主要有鱗片繁殖、籽球繁殖和珠芽繁殖3種。
鱗片繁殖
秋季,選健壯無病、肥大的鱗片在1∶500的苯菌靈或克菌丹水溶液中浸30分鐘,取出後陰乾,基部向下,將 1/3~2/3鱗片插入有肥沃砂壤土的苗床中,密度3~4x15厘米,蓋草遮蔭保濕。約20天后,鱗片下端切口處便會形成1~2個小鱗莖。培育2~3年鱗莖可重達50克,每畝約需種鱗片100公斤,能種植大田15畝左右。
小鱗莖繁殖
百合老鱗莖的莖軸上能長出多個新生的小鱗莖,收集無病植株上的小鱗莖,消毒後按行株距25厘米×6厘米播種。經一年的培養,一部分可達種球標準(50克),較小者,繼續培養一年再作種用。
珠芽繁殖
珠芽於夏季成熟後採收,收後與濕潤細紗混合,貯藏在陰涼通風處。當年9~10月,在苗床上按12~15厘米行距、深3~4厘米播珠芽,復3厘米細土,蓋草。

有性繁殖

秋季將成熟的種籽採下。在苗床內播種,第二年秋季可產生小鱗莖。此法時間長,種性易變,生產上少用。

歷史意義

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聖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這因循於教會在紀念聖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 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聖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和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區,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
庇里牛斯百合庇里牛斯百合

花語

尋覓這種花原產於巴斯克人的故鄉---庇里牛斯山。巴斯克人是一支謎樣般的民族,沒有人知道他們來自何方,喜歡四處旅行,尋找屬於自己的故鄉。庇里牛斯百合也是他們最喜愛的花。其花語是“尋覓”。受到這種花祝福的人,喜歡發覺、探求自己的內心世界,具有詩人氣質,感情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