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姓

幻姓

幻[幻、眩、㕕,讀音作yuàn(ㄩㄢˋ),亦可讀作xiàn(ㄒㄧㄢˋ),但不可讀huàn(ㄏㄨㄢˋ)]漢代有幻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幻姓
  • 源於姬姓
  • 出自:商周之際王族祭司
  • 讀音:xiàn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商周之際王族祭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㕕”,就是“玄”、“幻”、“眩”的古體字,本義為“詳象”,指上古時期祭司行事後卜見的“未之詳象”,也就是卜相祭祀所預見的未來之結果。專門負責向帝王國君解釋卜相之人,稱為“㕕人”,也就是“幻人”、“祀幻”,其職位多為世代沿襲,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㕕氏,後稱幻氏,讀音作xiàn(ㄒㄧㄢˋ)。
註:
“㕕”字演化為“幻”字,當在戰國晚期以後,之前未見有“幻”之一字。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並不統一,後由秦朝宰相李斯予以統一。在“幻”字的“麼”之旁添加“”,使“幻”字成為典型的會意字,意為“無”、“沒有”,後延伸為“詐惑”。在古代,一些看似簡筆之字,如“勹”、“冂”、“囗”、“爫”、“罓”以及“”等,其原字本義就是“空”,“沒有”的意思與“空”、“冇”同義。隨著社會的進步,祭司的政治地位逐漸下降,以至在最後成為一種政治擺飾,在漢朝中期以後逐漸被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們斥之於政治舞台之外。這在漢朝時期整理的典籍《周書》的解釋中可見一斑:“無或譸張為幻。”譸張,就是欺、詐、詛咒之意。因此,在東漢時期成書的《說文解字》中,“幻”被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注釋為“相詐惑也。”

第二個淵源

源於東胡,出自唐朝時期眩人,屬於以職業名稱為氏。眩人,就是在漢武帝擊潰匈奴,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後,由博望侯張騫攜來中原的西域職業“眩技”表演藝人,也就是今天的魔術表演藝術家。中國歷史發展至西漢第六代皇帝漢武帝劉徹執政,他積“文景之治”的盛暹,建立了在當時與西方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大漢帝國,漢朝當時已經是疆域遠闊,國富民豐,軍威赫赫的大國。漢武帝為了消除西北民族匈奴人的困擾,除了使用以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韓安國、趙破奴、霍去病、衛青等著名將領為統帥的強大軍隊以外,還動用了強大的外交戰略,除了北合高麗、樂浪、百洛、新羅、百濟(今朝鮮、韓國),東通倭夷(今日本),南下九真、交趾(今越南),林邑(今高棉),滿剌(馬來西亞),呂宋(今菲律賓),蘭芳(今印度尼西亞)等諸國外,最大的外交舉措就是建立溝通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了。漢朝時期所稱的“西域”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區及中亞、南亞、西亞乃至羅馬帝國等地。西漢時期的玻璃器器皿就是來自羅馬。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以西,蔥嶺以東,崑崙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包括我國新疆地區及哈薩克斯坦中東部地區一帶。當時通往西域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南道,出玉門關、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至莎車,再過蔥嶺,即可到達大月氏、安息(今伊朗);一條是北道,出玉門關、陽關經車師前國,西行至疏勤,再過蔥嶺,即可到達大宛、康居、奄葵(今土庫曼)。由於匈奴控制了西域諸國,這兩條道路被均被阻斷了。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從投降的匈奴人口中知道匈奴人打敗了大月氏,大月氏已從水草豐美的祁連山下西遷了。據說,匈奴單于還把大月氏王的頭顱砍下來製成酒器。大月氏人十分痛恨匈奴。漢武帝對這個訊息極為重視,便想聯絡大月氏,與其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匈奴。但是大月氏離開甘肅敦煌原地後,究竟遷往何處,當時並不清楚。而代北一帶(今河西走廊)又控制在匈奴人手裡,西行尋找大月氏必須經過那裡。所以,聯絡大月氏的任務,既艱巨又十分危險,朝廷中沒有人敢承擔,漢武帝只好懸賞招募自願承擔這一任務的使者。
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中城固人(今陝西漢中)張騫以郎官身份勇敢應募。漢武帝很欣賞張騫的膽識,當即給他選派一百多名隨行人員,還派了一名叫甘父(堂邑父)的匈奴人作嚮導。張鶱以甘父作嚮導,率領使團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出發。他們朝行暮宿,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並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為籠絡、軟化張鶱,為他娶了妻子,還生下了兒子,這樣一扣就是十年。但這些並沒有動搖張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決心,帶去的代表漢朝使臣身份的旌節一直留在身邊。一個月黑之夜,張鶱一行趁匈奴不備,逃離匈奴。他們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進入焉耆(今新疆焉耆),又從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經過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今新疆費而乾納盆地)。在大宛嚮導的帶領下到達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一帶),最後到達大月氏。但是,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遷徙到媯水流域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決定在此安居樂業,不想再跟匈奴打仗了。同時,月氏人還認為漢朝離自己太遠,不能聯合起來共擊匈奴,因此張鶱的出使目的沒有達到。張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於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鶱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從南道,他們翻過蔥嶺,沿崑崙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于闐(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即和田約特乾)、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但在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扣押一年多。
漢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鶱帶著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的情況匯報後,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賜甘父為奉使君。張鶱自請出使西域,歷經艱險,前後十三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
漢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張鶱以校尉身份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年)擊匈奴,這場戰爭中張鶱拖拖拉拉延誤軍期,當斬,後用侯爵贖罪,免為庶人。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鶱復勸漢武帝聯合烏孫國(今新疆伊犁河一帶)以合擊匈奴,漢武帝命張鶱為中郎將,率三百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匈奴主體勢力已被漢朝大將軍霍去病、衛青率軍隊逐出河西走廊,道路暢通。張鶱到達烏孫國後,請烏孫國東返故地。但此時烏孫國王已經年老,不能作主,而大臣們都懼怕匈奴,又認為漢王朝太遙遠,因此不想移徙。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在陸續傳遞迴來的奏章中講述了西域的政治、經濟、地理、人文,漢武帝大感興趣,“責旨一觀”。後來,張鶱派遣出數十名副使,分別赴大宛(今費爾乾納盆地,俄羅斯列寧納巴德)、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及錫爾河中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闐、扜彌(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流域)等西域國家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副使曾到達了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古義大利、羅馬帝國)和北非地區(今撒哈拉沙漠以北古埃及、蘇丹、利比亞)。
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烏孫國王配備了翻譯和嚮導,護送張鶱回國,按張鶱的要求,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和一批“眩人”,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張騫帶回若干“眩人”獻藝於漢廷,在史籍《前漢書·張騫傳》中有記載:“氂靬眩人。眩,讀與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之類皆是也。”“眩人”以“幻術”稱奇,到了唐朝時期,將自西域來華的魔術表演藝人皆稱作“幻人”,並在典籍《唐韻》中注其讀音為“幻,葉熒絹切,音院。”在古代,“眩”、“幻”、“㕕”三字同義通假,因此,“眩人”又稱“幻人”、“㕕人”。
在留居中原成為皇家宮廷的專職魔術表演藝術家後,按漢製取漢姓為幻氏,讀音作yuàn(ㄩㄢˋ)。幻氏一族在歷朝歷代帝王君主下多有被賜予各種姓氏者,但幻氏之姓仍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非常稀少,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鹹陽為郡望。
今陝西省鹹陽市、甘肅省敦煌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等地,均有幻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代,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代,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末,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遷右扶風郡治於槐里(今陝西興平市)。三國魏時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庚寅合併為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辛丑復置,1968年戊申改為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堂號

鹹陽堂:以望立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