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達村委會,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0.20公里,年降水量168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達村委會
- 面積:14.93平方公里
- 海拔:1600.00米
- 年平均氣溫:16.30℃
村情概況,經濟情況,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村務公開,文化教育,發展重點,人文地理,
村情概況
有耕地2502.00畝,其中人均耕地0.80畝;有林地19300.00畝。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45戶,有鄉村人口3792人,其中農業人口3055人,勞動力25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87人。
經濟情況
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97.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05.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101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014戶通電,有9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1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1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14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763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76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9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2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0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86畝(其中:田1745畝,地41畝),人均耕地0.4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927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8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500.00畝。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人,在省內務工41人,到省外務工14人。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5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0.5萬元,占總收入的39.99%;畜牧業收入465.5萬元,占總收入的16.9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50頭,肉牛41頭);林業收入260萬元,占總收入的9.45%;第二、三產業收入865萬元,占總收入的31.43%;工資性收入61萬元,占總收入的2.22%。農民人均純收入475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人,在省內務工41人,到省外務工1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2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1.6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14戶,共鄉村人口3318人,其中男性1699人,女性1619人。其中農業人口2999人,勞動力1957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70,占人口總數的12.34%(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99人,參合率100%(人員名單附後);享受低保1084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5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79戶,占農戶總數的17.65%。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5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8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60000元(人均50元),一事一議籌勞5500個(勞均2.8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15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平達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平達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0.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39人,中學生179人。該村到2013年底,有12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0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人,在省內務工41人,到省外務工14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村內基礎設施差,有3個自然村道路差,路面均屬土路,到雨水天道路爛,難以行走;自然村內沒有建生活排水溝設施,沒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致使自然村內環境髒、亂、差;全村範圍內稻田間機路少,排水溝基礎設施差,稻田形成小塊,田埂多,無法用機器耕種。
文化教育:村內有國小一所,國小內基礎設施差,教學樓和教師宿舍差。
醫療衛生:村內有3名鄉村醫生,在3處開診所,診所內醫療條件差、診所面積過小。鄉衛生院醫療器皿差,醫生醫術差,醫療服務差。
人畜飲水:全村內有4個自然村組成,其中有3個自然村在農村,有1個自然村在集鎮,農村3個自然村靠各自組織修建蓄水池和管道,每個自然村內部有幾條人畜飲水管道,蓄水池分散,管理差,因此存在著飲水困難和水質未達標。集鎮自然村內飲用鄉水管站統一從平安村修建的人畜飲水管道的水,但近幾年來,水管站對蓄水池和水管的管理差及水源的乾竭,致使村內乾天沒水喝,雨水天喝渾水,全村內部都存在著飲水困難和水質未達標。
產業:村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而種植業又主要靠茶葉產業,但農戶對茶園管理差、採摘差,使得茶葉產值產量低,農戶的生茶交給私人茶所粗加工後就賣到外地,茶葉行不成品牌,收入也就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基礎設施方面:在做好新農村建設的村民小組外,發動民眾多方籌集資金硬化村莊道路。
人畜飲水方面:農村自然村發動農戶靠多方籌集一點資金的方法重新修建每個村民小組的統一飲水工程,使農戶飲水能達到標準和保障;集鎮自然村,建議鄉政府想方設法修建河尾村淘金河人畜飲水工程,解決集鎮飲水問題。
產業方面:計畫大力實行茶園低改高,提高茶葉產值產量。到2008年底完成茶園1900畝的底改高,使茶葉成為平達村的優勢特色支柱產業。建議政府引進茶葉大企業的落戶,使茶葉形成品牌,增加茶農收入。計畫根據平達的氣候優勢大力發展核桃產業,三年內發展核桃面積2000畝,拓寬農戶增資渠道。
發動黨員幹部帶頭髮展養殖業,重點發展幾戶養殖大戶帶動周邊農戶的養殖。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4756元增加到5316元。
人文地理
平達村是平達鄉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它建村的歷史起源於1958年。1958年成立了平達管理區,下設隊。1962年改為平達大隊,下轄生產隊。1968年改為平達公社委員會,下轄社。1984年改為平達鎮,下轄社。1988年改為平達行政村,下轄社。2000年改為平達村民委員會,現平達村民委員會下轄10個村民小組。
現在村里還可以捕捉到一些歷史的痕跡。村裡有一口民朝宣德年間(1426年)鑄造的古鐘,只要鐘一響,整個壩子都能聽見鐘聲。以前放置在河尾開化寺,後來滇西抗戰爆發,寺廟被毀,古鐘被遷移到火燒坡用於防空,後來又遷移到平達國小,用於學校打鐘。古鐘現收藏在平達老年人活動中心,已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1943年的平達抗日戰爭,日軍的總指揮部就設在下大寨,其中,天蒜坡、火燒坡、大炮陣地是主要陣地,現在還可保留著戰壕、戰溝、防空洞,一些槍殼、彈殼、殘刀、號柄等遺物在村民家中都可找得到。
平達村主要居住著漢族。這裡民風淳樸、生活多彩、康樂和睦。村民們盤田種地、養豬飼雞、貿易經商,分外善良。每到春節,村里都要舉行傳統活動,如耍龍燈、打陀螺、轉鞦韆(有輪子秋、蘑單秋、甩甩秋)、拔河、籃球、象棋等。此外,“唱書”也是村民們喜愛的文藝活動,到了晚上,大家帶上樂器、歌譜聚到某家,邊演奏邊唱,一連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還有一些民間活動,如乾旱時節“拉地鼓”,祈求老天下雨。火把節點著火把去萩蚊子、果樹,在樹下訂明樁,用籃子、大筐去挑果子,以祈求果樹一年內無病蟲害,果實豐收。為讓小孩乖巧、無病,父母給他“找親爹”,採用抓米、罩雞等方式,誰先碰到,就拜寄給誰,要么就拜寄給樹、橋或石頭。一部分村民信奉基督教,1932年,美國的傳教士(海教士、黑牧師)把基督教傳到平達,後在小把一寨建了教堂。現在教徒每個星期天都要去教堂做禮拜,學習《聖經》里的“博愛”思想,回到家裡吃飯前都要禱告三分鐘,平日不參與任何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