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環市沙門鎮白嶺下與溫嶺邢田交界處溪流上, 橫跨著一座南北走向的單孔石拱古橋——平環橋。
“平”就是溫嶺太平,“環”即玉環。以前玉環隸屬溫州府,溫嶺隸屬台州府。每當盛夏夜晚,有些百姓攜帶草蓆來到拱橋頭納涼。常常席橋而臥,翌日逢人便說,我昨晚睡在兩府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環橋
- 位置:玉環市沙門鎮白嶺下
- 重造年代:清光緒四年
- 文保級別:縣級
基本信息,民間傳說,古橋價值,
基本信息
石拱橋下是一脈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源來自九支田等山谷,直至下游四五個村,溪的西北面有溫嶺(以前稱太平)的邢田、上岙、後嶺等村,東南面有玉環沙門鎮的白嶺下、小閭、幹家岙等村,兩市劃規轄地以溪為界,該橋得名為“平環橋”。拱橋長9.8米、寬2.9米,拱跨7米。
俯臥橋頭觀察,朝西橋拱圈石正中從右到左,兩字一行豎雕著“大清光緒四年重造”, 可看,這座石拱古橋重造於公元1878年,即農曆戊寅年。橋一端的橋肩上牢固地裝釘著一塊不鏽鋼板,上書“玉環市文物保護點,平環橋(清),落款是玉環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從玉環沙門方向上橋,共有九級石條製成的台階,下溫嶺方向有十一級台階。台階兩側各留下四個凹窟窿,這裡是安裝過欄桿。
民間傳說
據沙門鎮小閭村的薛崇貴老人回憶,為了行人的安全,在中年時還見過橋面的裝飾物;橋面兩側各設有高50厘米的石柱欄桿四支,柱頭上雕著石獅子,上下兩條石欄橫串在石柱間,並置有欄板,“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破壞,2004年3月被公布為文物保護點。
從拱橋下面看,兩端的橋腳各有一整塊大基石,除了邊緣保持平面,中間鑿凹進去,用作橋腳牢穩地站立起來;橋腳由七塊長方形的大石塊縱聯分節並列式結構,再由一排小石塊鑲嵌,就這樣以長方形大石塊七排,小石塊六排,共有九十一塊石塊構成拱橋下面的一個整體;大小石塊相間不但給人們一種美的感覺,也進一步表明石拱古橋,在繼承宋、元時期做法的基礎上,又有很大的發展,弧邊形拱券技術進一步成熟,構造類型更為豐富,而且也突出了匠師們依靠科學,條石拱橋的建造比較講究,拱石經過仔細的加工,拱券有縱聯、分節並列、連鎖分節並列和單元框式縱聯多種方式。
拱石要精鑿細打,石塊要抬運搬移,然後壘砌成型,在建耗時二三個年頭。
據小閭村的孫顯進說,年幼時,先輩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建橋鋪路造福於民是件公益事業,大家都是樂意相助,附近幾個村莊的百姓都願意出工出力,擔負一定的開支,匠師們挨家挨戶輪流小碟宴請成了時尚。而唯獨上岙村有個耿姓人家,他們的生活處於中上水平,但承諾不守,愈例破規,對匠師不敬不請。為了懲罰其人的吝嗇,匠師與百姓特意在橋頭安裝了一枚銅鏡,方向準確無誤地對準其家,數年之後,耿姓人家財產逐年衰敗而下。
後來,擅長成章的百姓就編了一隻順口溜,石拱橋頭一面鏡,照得耿家光印印。
一天,有個做官人坐著轎子要經過該橋赴溫嶺方向,恰時也有個新娘子坐著轎子去玉環沙門,相向而來的兩台轎子讓誰先走呢。
那時按禮節來說,新娘子本應讓做官人先行,而她不以為然,馬上出口成章:新人開新橋,開得新橋萬年牢,做官老人步步高。那位做官人見新人捧場了自己,也接上說:官人繼上橋,繼往開來萬年好,祝新娘白頭到老。就這樣,那位做官人讓新娘先上橋。
據《玉環廳志》記載,此石拱橋稱“平環橋”,而自古流傳下來,附近的男女老小都稱之“拱橋頭”。
古橋價值
“平環橋”那古樸雅致,造型奇巧的工藝;顯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科技,反映了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如今,“平環橋”成了玉環境內為數不多的一座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