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裔英國發明家西門子(Charles Wilhelm Sie-mens, 1823—1883)和法國煉鋼專家馬丁 (Pierre Emile Martin,1824—1915)所發明的煉鋼法,為重要的煉鋼方法之一。發展於19世紀50年代,至今仍採用,雖然*電弧爐(electric-arc furnaces)日益被採用,特別是用於生產高等級鋼。平爐煉鋼法使用氣態燃料,它通過平爐中的排氣來預熱。熔融的金屬處於平爐底部或爐床的淺槽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爐煉鋼法
- 外文名:open-hearth process
- 學科:冶金工程
- 發明人:西門子,馬丁
- 出現時間:19世紀60年代
- 別稱:西門子—馬丁爐
介紹
煉鋼工藝
通常從上爐出完鋼至下爐加入第一槽料的一段時間,稱為補爐期。補爐期主要對渣線以下、出鋼口、爐坡等處進行修補。補爐操作必須做到高溫、正壓、快速、準確,以保證爐料燒結好。爐子的其它部分穿插在熔化末期和精煉、出鋼過程中修補。常用的補爐料有鎂砂、鎂砂粉、熟白雲石、氧化鐵皮等。
從裝入冷料到兌完鐵水,這段時間稱為裝料期。裝料之前必須進行配料計算,確定礦石和石灰加入量,以保證得到合適的熔畢碳和熔畢爐渣鹼度。熔畢碳是指爐料完全熔化後金屬的含碳量。它通常應比所煉鋼種平均含碳量高出0.25~0.80%,以保證精煉期能順利進行各項操作。平爐裝料期約占總熔煉時間的20~30%。
爐料包括散狀料(礦石、石灰到 、石灰石等)和金屬料(輕、重廢鋼及鐵水或生鐵塊等)。爐料應按一定次序依次從幾個爐門裝入爐內,非金屬。料導熱性差,必須高溫快裝,鋪平散開,分層燒透;金屬料導熱性好,要高溫快裝不必分層加熱;若冷裝生鐵塊則加在最上層;若熱裝鐵水,則需待冷料裝完並加熱到表面開始熔化時,再將鐵水兌入。
從兌完鐵水到爐料全部熔化完畢,這段時間稱為熔化期,約占總熔煉時間的30~50%。為縮短熔化期,應向平爐供給最大熱量,並採用吹氧強化措施。
熔化期的重要操作是及時放出初期渣和提前造渣,以達到去除磷、硫並獲得合適熔畢碳的目的,同時為精煉操作創造良好條件。當爐料全部熔清後,取樣分析C、P、S等含量,以確定精煉期操作。當溫度和爐渣均達到規定要求時,熔化期結束進入精煉期。
自熔畢到脫氧(爐內脫氧)或出鋼(爐外脫氧),這段時間稱為精煉期。精煉期主要任務是:調整鋼液成分,使C、P、S含量達到脫氧前要求;充分去除鋼中氣體和非金屬夾雜物;將鋼液加熱到出鋼要求的溫度。精煉期是煉好一爐鋼的關鍵階段,通常又將其分為礦石沸騰期和純沸騰期。
爐料熔畢後,當熔池加熱至規定溫度即可加礦進行精煉,同時提高爐渣鹼度。利用碳-氧反應產生的沸騰作用,促進P、S的去除,排除鋼中氣體並均勻鋼液溫度和成分。這階段稱為礦石沸騰。
最後一批礦石或渣料加完至脫氧前,保持熔池均勻沸騰一段時間,以進一步去除氣體和非金屬夾雜物,並加熱熔池使其達到規定的出鋼溫度。這階段稱為純沸騰。
純沸騰結束,鋼水溫度和成分符合鋼種規格要求時,即可進行脫氧和出鋼。脫氧可在爐內或鋼包內進行。
平爐構造
平爐的改造
平爐用氧強化
加冷時: △H=+4.4×105KJ
吹氧脫碳:O2十2C=2CO △H =-2.2×107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