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城

平潭城

平潭城,相傳為春秋末期晉國正卿趙簡子所築,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是陽泉市區最早的建築名稱,在我國的史籍中多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潭
  • 行政區類別:陽泉市
  •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
  • 出處:《山西通志·古蹟考》
古城來歷,遺址外觀,周邊景觀,洪城河,簡子溝,西河,傳說,地圖信息,

古城來歷

《山西通志·古蹟考》載:“平潭城亦簡子所築,在平定州。”(山西通志一百八十卷,光緒十八遞修本,第五十三卷古蹟考,三十頁)。《魏書·地形志》記有:“太原郡中有平潭城。”《方輿紀要》一書記述更詳:“平潭城在平定州西北25里,相傳趙簡子所築也。”近年出版的《山西歷史地名錄》陽泉市條目中也寫有:“平潭,在陽泉市北,有宋熙寧敕建壽聖寺,因眾水匯潭於前、平衍光鑒,故名。近有趙簡子古城遺址”。這些文字不僅指出了平潭古城的方位,而且解釋了古城得名的來歷。

遺址外觀

平潭城俗稱“古城”,其遺址現為古城居民區,北面現有一道土丘,土丘頂有一高灌站,緊挨著蓄水池的高土壟乃是古城的遺蹟。從里側看,牆有3米多高,6米多寬;從外圍觀,牆高有16米之多。其是城牆的一角,分別向南、向東延伸。原先的古城方園約有500米。1958年,這裡曾挖出四件文物:軍鍋、石鼓、馬鐙和箭鏃。軍鍋是用銅製作的,直徑二尺有餘。據傳,春秋戰國時期,軍鍋不僅是行軍的炊具,在兩軍廝殺的激烈戰鬥中,還可用以敲打助戰,即古代小說中描寫的“擂鼓鳴金”。石鼓,是0.3米高的鼓形石頭。它是用做柱礎,還是用於坐凳,或者系平潭城內建築中的裝飾品,筆者尚未找到佐證。馬鐙,0.1米左右,用鐵鑄造而成,出土時銹跡斑斑,勉強可以分辨形狀。箭鏃,就是箭的頭部,出土時還有白色金屬光澤。據說,鑄造的原料以銅、錫為主,還要摻入微量的其它金屬,經過多次冶煉,方可製成。這四件文物曾交陽泉市文化局保存,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間失散。

周邊景觀

洪城河

古城的腳下有一條河,名為洪城河。相傳,這裡原是平潭城的護城河。春秋戰國期間,范昭子和中行文子聯合攻打趙地,兩軍在此鏖戰,雙方傷損極重,血流成河,以至將護城河內的清水也染成了紅色。此後,人們便把護城河叫成了“紅城河”,因取吉祥之意,又改稱為“洪城河”。

簡子溝

古城隔桃河相望的地方,名為“簡子溝”。相傳其是趙簡子屯集軍馬糧草的倉庫。如今,這裡鐵軌縱橫交錯,夜間燈火耀如白晝,是石太鐵路大型編組站之一。

西河

古城之西的小河,名為西河。其與桃河交匯處的平川地帶名為“平潭街”。相傳,這裡曾是趙簡子操練大軍的教場,又是平潭古城下的交通大道。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這條街逐漸變成了集市貿易中心,歷代郵傳的驛站,並成為晉冀必經之通道。不僅官吏、郵差在這裡換馬住宿,過往客商以及上任的官員、隨屬,也斷不了在此停歇、逗留。

傳說

趙簡子在陽泉一帶還留有封鵲山的歷史佳話。據州志記載:“鵲山,在州西北五里,山上有扁鵲廟,山下有平地泉。趙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的山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秦越人,來到趙地行醫,曾治癒簡子昏迷了五天的頭疾。簡子感恩不盡,對他的醫術十分欽佩,稱他為神醫扁鵲。為了報答秦越人的精心醫療,賞賜田地四萬畝,並將這塊領地封為“鵲山”,這就是平定縣城北的鵲山村,距平潭古城南十餘里。過去,平定的老人們常說:“先有鵲山,後有平定”,指的就是這個故事。鵲山屯(村),也許就是我市最早的居民區了。清代曾尚增詩曰:“萬畝山田畫不如,至今猶自把耕鋤。高軒一過人千古,誰向長桑乞異書。”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西航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