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慶涇固化道
- 時間:康熙十四年
- 又更名:平慶涇固化道
- 廢:1912年
康熙十四年(1675)置平慶道,駐平涼府(治今平涼市),領平涼府、慶陽府; 乾隆十三年(1748)移駐固原州(固原市原州區);四十二年(1777)增領涇州,更名平慶涇道;...
同治十年(1871),析平涼、固原、華亭、隆德所屬邊地,置化平川直隸廳;光緒三十三年(1907),易名為分巡平慶涇固化道,所轄府、州、縣未變。...
一九一三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涇原道,設道尹。一九二七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一九三五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
早年隸左宗棠部,光緒時初任道員,累擢按察使、布政使,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光緒初擢為平慶涇固化道道員。在任內仿行左宗棠治軍理政措施,修路植樹,勸課...
硝河鄉位於西吉縣縣城東南,俗稱硝河城,城以堡名,城堡牆體遺蹟至今猶存,肇自何時無從稽考。清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奏請朝廷升固原州為直隸州,上隸平慶涇固化道...
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
康熙8年(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道、府同治。清平涼府治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轄...
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
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涇原道,設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
地處清甘肅省東南部。金大定7年(1167年),改安化縣為化平縣,屬平涼府。清同治十年(1871年)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置化平川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
清朝,襲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遷徙當地土著漢民,安插陝甘回民起義9480餘名回民於此,置化平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5] ...
清初襲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置化平川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隸廳為化平縣,恢復了900多...
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