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燭竹馬

平度燭竹馬

平度燭竹馬是流傳在山東省平度市的一帶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夜間表演時將“竹馬”的前胸和後腚放上蠟燭,故名燭竹馬。表演者騎燭竹馬,主要表現“澶淵之盟”中蕭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平度燭竹馬即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度燭竹馬
  • 所屬地區:山東 · 青島 · 平度市
  • 遺產編號:Ⅲ-46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基本信息,歷史起源,表演形式,價值作用,

基本信息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平度市
遺產級別: 市

歷史起源

平度燭竹馬是在竹馬的基礎上逐漸改進演變而成。據毛江令(生於公元1896年,藝名二馬)等藝人口述,燭竹馬出現於清朝前期,屬人們討飯謀生的一種手段,他們用高粱秸製作簡單的竹馬,到大街小巷演出乞討。
到了康熙年間,先後有多個村也辦起了竹馬隊活躍在關東和山東一帶,孟家村最為優秀。這樣以來,多支竹馬隊展開了競爭。竹馬從演出和道具都有所改進,在馬中方上蠟燭,白天黑夜皆可演出,便形成了燭竹馬。

表演形式

平度燭竹馬一般由五男、五女表演,打擊樂伴奏。常用的隊形有“十字梅、”、“眼睛花、” “三軍戰呂布”、“結子花”、“彎彎過街”、“大姐見面”、“勾一勾”、“鍋台角”等十幾種。

價值作用

多年來,此種傳統民間舞蹈時興時衰,但在當地始終保留演出隊伍和演出所需的服裝道具。遇節慶和大型文化活動,經常自發的進行演出,對當地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活躍城鄉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