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幟,讀音為,漢語詞語,亦作“ 幡織 ”。 旗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幡幟
- 讀音:fān zhì
- 注音:ㄈㄢ ㄓㄧˋ
- 釋義: 旗幟
解釋,出處,
解釋
亦作“ 幡織 ”。 旗幟。
出處
《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於城上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顏師古註:“織讀曰幟。”《後漢書·馬防傳》:“去臨洮十餘里為大營,多樹幡幟。”《後漢書·西域傳·大秦》:“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孫子·計》“曲制”三國·魏·曹操註:“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
幡幟,讀音為,漢語詞語,亦作“ 幡織 ”。 旗幟。
幡幟,讀音為,漢語詞語,亦作“ 幡織 ”。 旗幟。解釋 亦作“ 幡織 ”。 旗幟。出處 《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於城上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顏師古註:“織讀曰幟。”《後漢書·馬防傳》:“去臨洮十餘里為...
標幟、旗幟、易幟、毒幟、艷幟、白幟、疑幟、漢幟、樹幟、招幟、拔幟、幟羽、幟志、升幟、軍幟、丹幟、黑幟、青幟、降幟、酒幟、赤幟、表幟、旛幟、旌幟、摽幟、徽幟、幡幟、麾幟、獨樹一幟 古籍解釋 編輯 康熙字典 ...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 {[3850]} (㡐)幡幟也。幡幟、旛識之俗字也。古有旛無幡。有識無幟。許書本作旛識。淺人易之。旛識者、旗有幅可為表識。?之言箋也。箋謂表識。從巾。𣦃聲。則前切。十四部。
(㠾)幡也。幡者、下文雲書兒抵觚布也。與上文?下雲幡幟回別。許書㫃部旛下曰。旛、胡也。謂旗幅之下垂者。與幡各義。自俗書從便。旗旛字皆作幡。冣目曰。鳥蟲書所以書旛信也。今本亦改為幡信。而此部?之幡識...
(袁宏《紀》此下有「兵家先名後實」。)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後漢·耿恭傳》。又見袁宏《後漢紀》十,與此小異。)
棚上周圍又設女牆,上無覆蓋。樹幡幟、牙旗,置指揮攻守進退用的金鼓。《太白陰經》記載:鬥艦,船舷上裝設中牆半身牆,下開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為女牆,重列戰格,無腹背,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此戰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