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原常林鄉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屬在城裡。清宣統元年(1909年),屬護城團,屬中正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虹溪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東北鎮,析虹溪置東北、西南2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東北、西南2鎮合併為城廂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東北鎮,析城廂鎮置東北、西南2鎮,屬第一指導區。
1950年,屬城關區東北鎮;同年7月,東北鎮改為東北鄉。
1951年,屬第一區(晉新區)。
1955年,東北鄉併入晉新鄉。
1961年,設常靈公社。
1967年,常靈公社更名星火公社。
1981年,星火公社更名常林公社。
1984年,由常林公社改為常林鄉。
1992年9月,常林鄉併入晉城鎮。
1997年7月,晉城鎮析置常林鄉。
2006年8月,木角、群德2鄉併入常林鄉。
原宏橋鄉
清宣統元年(1909年),屬西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大群聯保。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第五指導區大群鄉。
1950年,屬城關區;同年7月,析大群鄉置大橋、群德2鄉,屬青獅區。
1951年10月,屬占山區(六區)。
1952年,屬青獅區(四區)。
1955年12月,屬仁和區(五區)。
1956年10月,屬晉新區(一區)。
1958年,大橋鄉改為大橋公社。
1981年,大橋公社更名宏橋公社。
1984年,由宏橋公社改為宏橋鄉。
撤併後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常林鎮下轄7個社區、11個行政村:將軍碑社區、大田壩社區、靈芝橋社區、石板河社區、宏橋社區、五里店社區、木角廟社區、張家店村、白廟子村、亭子埡村、高石梯村、錦屏山村、活佛山村、大埡村、二郎廟村、板橋子村、金祠寺村、范家堰村,鎮人民政府駐洗筆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常林鎮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緩傾。
氣候
常林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年平均314.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92.3小時。年降水量980毫米。
水文
常林鎮境內河道屬嘉陵江水系,主要河道有象溪河、虹溪河。
自然災害
常林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綿雨、低溫。一般春伏旱較為頻繁,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1991年2月20日至5月23日,連續乾旱93天,冬、春、夏連旱;綿雨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71年秋後,從9月3日至10月7日持續35天降雨;低溫嚴重的是1975年,白、黑霜並降,樹木、農作物凍死。
自然資源
常林鎮境內頁岩資源豐富。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常林鎮戶籍人口為33019人。
經濟
截至2019年末,常林鎮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規模以上2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1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常林鄉(現常林鎮)有國小(含國中)1所,在校生278人,國小專任教師43人,國中專任教師1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常林鄉(現常林鎮)有文藝演出隊1個,業餘演職員35人,年平均演出100餘場次;已建成農家書屋16個,藏書量1.5萬冊。截至2011年末,常林鄉(現常林鎮)有廣播喇叭255隻,入戶率99%,通響率100%,廣播綜合覆蓋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7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常林鄉(現常林鎮)有衛生院3個,農村合作醫療站3個;設病床28張,固定資產總值91.8萬元;有專業醫衛人員21人,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常林鄉(現常林鎮)農村安全衛生飲用水普及率9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7120人,參合率8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5‰、4‰、3‰。
社會保障
2011年,常林鄉(現常林鎮)城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899戶,人數3424人,共支出359.1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9人,支出2.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5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13人次,共支出10.1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62人次,支出18.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4.5萬元。截至2011年末,常林鄉(現常林鎮)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438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172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4472人;參加失業保險158人;參加工傷保險20人。
交通
常林鎮有國道212線橫貫境內。
歷史文化
常林鎮因境內昔有常林觀,故名。常林觀系鄉紳為唐初葬於該地的知縣楊常靈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