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香米,湖南省常德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常德市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向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過渡的地帶。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熱量豐富,雨量豐沛,春溫多變,夏季酷熱,秋雨涼爽,冬季嚴寒,適宜種植水稻。常德香米外觀長粒型,粒長≥7.0毫米,長寬比≥3.5,堊白粒率≤10%,堊白度≤5.0,米飯油亮蓬鬆、晶瑩剔透、口感爽滑,具有自然芳香味,冷飯不回生、不粘結。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常德香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9年11月15日,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德香米
- 產地名稱:湖南省常德市
- 品質特點:晶瑩剔透、口感爽滑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2月1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氣候情況,水文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常德香米外觀長粒型,粒長≥7.0毫米,長寬比≥3.5,堊白粒率≤10%,堊白度≤5.0,米飯油亮蓬鬆、晶瑩剔透、口感爽滑,具有自然芳香味,冷飯不回生、不粘結。
營養價值
常德香米內在質量指標:直鏈澱粉含量(乾基)14.0-22.0%,蛋白質含量5.00-8.00克/100克,膠稠度≥60毫米。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常德市西北部屬武陵山系,多為中低山區,中部多見紅岩丘陵區。地貌大體構成是“三分丘崗、兩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山地面積677.61萬畝,占常德市土地總面積的24.8%,平原面積978.98萬畝,占總面積的35.9%,水面220.76萬畝,占8.1%,丘陵崗地853萬畝,占總面積的31.2%。紅黃土壤,pH值為6-7,適合水稻種植。
氣候情況
常德市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向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過渡的地帶。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熱量豐富,雨量豐沛,春溫多變,夏季酷熱,秋雨涼爽,冬季嚴寒。
常德市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無霜期≥284天,年活動有效積溫≥5100℃以上,適宜水稻等作物生長。
水文情況
常德有沅、澧二大水系橫貫境內。常德市地處洞庭湖西濱,濕潤多雨,湖渠縱橫,水系發達,又有沅、澧幹流過境,地表水豐富。沅江幹流全長1033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其中流經常德市境內120公里,流域面積5086平方公里。澧水全長407公里,流域面積16959平方公里,其中流經常德市境內77.3公里,流域面積6235平方公里。
歷史淵源
常德有著9000年的稻米栽培和生產的歷史,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常德的稻米生產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一是春秋戰國鐵器傳入時期;二是西漢以後牛犁技術推廣時期;三是宋代以後圩田稻作農業興起時期。
2014年,常德市水稻機插秧經驗交流會在澧縣召開。
2015年,常德市共推廣超級稻230.2萬畝、優質稻600萬畝,落實早稻集中育秧120萬畝,晚稻集中育秧31萬畝。
生產情況
2017年,常德市香米種植面積53333.3公頃,產量32萬噸。
2018年,常德市水稻種植面積900多萬畝,產量300多萬噸。
產品榮譽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常德香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9年11月15日,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常德香米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常德市所轄鼎城區、漢壽縣、桃源縣、臨澧縣、石門縣、澧縣、安鄉縣、武陵區、津市市總計9個縣(市、區)50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5′48″-112°17′52″,北緯28°24′31″-30°07′53″。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生產模式:按照協會+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制定統一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操作規程下發到鄉(鎮)、村和農戶。基地建立“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穫”“五統一”生產管理制度。
(2)基地在顯要位置設定基地標識牌,標明基地名稱、基地範圍、基地面積、基地建設單位、基地栽培品種、主要技術措施等內容。
(3)建立生產管理檔案制度和質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統一的農戶檔案制度,農戶田間生產管理檔案內容:基地名稱、地塊編號、農戶姓名、作物品種、種植面積、播種(移栽)時間、土壤耕作及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穫、倉儲、交售記錄等。投入品清單和生產管理檔案完整保存三年。
(4)品種選擇:選用經審定的優質、高產、抗性較好的農香32香稻品種。
(5)種植與載培: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所用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應符合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標準,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操作減少環境污染,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①適時播種。作為一季香稻種植提倡直播,播量常規香稻每畝4公斤,播種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作為雙季稻種植必須育秧,每畝秧田播香稻25公斤(秧田與大田比為1:5),機插秧每畝50個盤子。播期為6月上中旬。
②合理施肥
施肥原則。採取“基肥足,追肥速,穗肥穩”的施肥原則,一般中等肥力田畝施純氮12公斤,其中有機肥純氮50%。施肥方法。基肥,先勻施後整田,達到全層有肥,肥勻;追肥,實行均勻撒施。提倡施用全營養緩釋水稻專用複合肥,整田前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施肥量。作一季稻種植,秋季種綠肥(紫雲英)或油菜,種一畝綠肥可肥2-3畝稻田,種一季油菜可在收割時實行秸稈粉碎還田,同時在整田前畝施全營養緩釋水稻專用複合肥40公斤,以後不再施肥;也可畝施25公斤高含量普通複合肥及100公斤有機肥作底肥,在三葉一芯苗期畝施5公斤尿素促分櫱,以後不再施肥。作雙季晚稻種植,用頭季稻草粉碎還田,同時在整田前畝施全營養釋施水稻專用肥50公斤,以後不再施肥;也可畝施30公斤高含量普通複合肥及150公斤有機肥作底肥,在移栽4-6天活蔸後畝施5公斤尿素促分櫱,以後不再施肥。
③科學管水
水源。以該地的沒有工廠、礦山的溪流、小河、山塘、水庫水為主要灌溉水,水質清沏,無污染。
灌水方法。淺水活蔸,乾乾濕濕分櫱,有效分櫱終止期(8月5日左右)或畝有效穗達到理想穗數的85%左右時,實行曬田,曬到田開絲圻,白根跑面為度,再復水,孕穗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後實行濕潤管理,直到收穫前10天斷水,讓其自然落乾。
④防除病蟲、雜草防治病蟲的原則:選用抗性較好的中熟優質品種,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適當進行化學防治。
生物與物理防治:在病蟲防治上,一般不使用生物農藥,如果遇到病蟲暴發年份,儘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保生物農藥,充分利用生物農藥和生物治蟲,使病蟲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其方法有:
A,每20畝安裝一盞益害分離式誘蛾燈;
B,每20畝的適當位置挖好一個深一米長三米寬二米的青蛙池,按大田每畝投放蝌蚪1000隻以上;
C,在7月和8月投放兩次赤眼蜂,每次按大田每畝投放2000-3000頭。
D,在每塊田的田埂上種植黃豆為主的豆科作物,保護和棲息各種益蟲、利用害蟲的天敵以蟲治蟲。
E,在稻田實驗養鴨養魚等。
F,在防治草害上;防除本田雜草,大田在立苗返青後均採用人工耕除草。田埂除草主要是採用機械割草,一般每季割草2次,即拋栽前和抽穗揚花前。
⑤及時收割
10月上旬,當90%的穀粒黃熟時選晴天收割,以保證其較好的加工質量。農香32一季晚稻在齊穗後35天-40天、作雙季晚稻齊穗後30天-35天,成熟度達90%左右為收割適期。湘晚秈13號齊穗後35-45天、成熟度達到85%-95%時為收割適期。稻穀收割後應及時乾燥。曬穀方法和水分乾燥條件對稻米質量影響較大,最好採用竹曬墊曬穀。如在烈日下採用水泥坪翻曬,曬穀攤曬厚度應以12.5-15公斤/平方米(2厘米厚)為宜。應選晴天收割,收割後如遇陰雨天,則應將稻穀放在乾爽通風的地方薄攤,勤翻拌,嚴防堆漚發燒。
(6)安全儲存:收割後曬乾了的香稻穀應放在糧倉內低溫儲存,保持其質量及其香米的特殊香味。
(7)加工工藝:
工藝流程。稻穀原料→清理→礱穀→谷糙分離→多機輕碾→色選→拋光→大米包裝。
工藝要點。①清理
篩選:根據稻穀與雜質的不同大小和厚度,選用篩孔合適的篩選機械篩除雜質。
風選:使用吸風道,除去穀殼、稻稈、不實粒。
磁選:利用吸鐵設備予以清除稻穀中混雜的磁性金屬。
比重分選:利用稻穀與砂石的不同比重,將稻穀流入斜向振動的篩面上,將砂石與稻穀分離。
②礱穀―將稻穀脫去穎殼,製成糙米。
③谷糙分離―將稻穀與糙米分離出來。
④多機輕碾―用多台碾米機依次進行磨削糙米外表皮,除去糙米淡棕色層(皮層和胚芽)。
⑤色選―將大米中的異色顆粒分揀出來。
⑥拋光―採用濕式拋光,在拋光的過程中加入適量的水,水應符合GB 5749-1985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產品中真菌黴素限量、污染物限量、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應符合GB 2761-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1-20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百草枯等43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該規定地域範圍內的常德香米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常德市糧食行業協會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常德香米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