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學院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創建的管理工程系(1984—1995)、工商管理系(1995—2007)、經濟管理學院(2007—2014)和商學院(2014至今)。2020年5月,
常州大學對學院設定進行了調整,組建經濟學院。2021年6月,學院更名為吳敬璉經濟學院。
專業設定
學院目前設有套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金融工程3個本科專業,多年來為全國石化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具有紮實理論基礎的專業人才。
師資力量
學院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擁有一支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占比45%,博士學位占比81%,11人次獲得省部級人才及學術稱號,其中江蘇省“青年社科英才”1人次、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3人次、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4人次、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人次。
科研成果
學院高度重視科研工作,不斷加大對科研的組織管理力度,在科研項目、研究成果方面屢創佳績。截至目前,學院教師共主持國家社科、自科基金項目20餘項,省部級項目60餘項,發表高質量論文3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多項,打造了鮮明的科研特色。
特色優勢
一是形成了以石化能源為底蘊的產業經濟特色優勢。依託常州大學石化特色發展積澱,以及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江蘇能源戰略研究基地”(原“國家與江蘇石油石化發展戰略研究基地”)的行業跟蹤研究,在石油石化產業發展戰略、能源經濟、產業競爭力提升等領域形成學以致用的特色優勢。
二是形成了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綠色貿易特色優勢。結合長三角協同發展、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及蘇錫常一體化等戰略需求,依託江蘇省政府對台研究基地“蘇台經貿合作與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蘇南中小企業眾多的現實優勢,在外向型經濟、綠色貿易、區域創新、產業轉型等領域形成鮮明特色與優勢。
三是形成了以支持實體為導向的金融服務地方優勢。發揮長三角金融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凝練科研骨幹,在協助地方政府推行金融政策和支持地方金融機構開展創新性業務活動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在金融市場、貨幣政策、公司金融等領域形成比較優勢。
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度重視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同時強調學風建設,畢業生就業率名列同類院校前列,就業質量高,前往國內外知名高校讀研深造比例也逐步提升。
國際合作
“國際化”是學院辦學的重點發展方向。學院高度重視國際化辦學,自2015年起開始設立“International economy & trade”專業,承擔留學生培養任務,歷屆留學生多來自歐美、非洲、中亞、東南亞等國,接受全英授課的專業教育。同時,學院每年招收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就讀於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相關本科專業。學院堅持開放辦學,加快推進國際化教育交流與合作進程,與多所國外高校建立了廣泛的協作關係,先後與紐約理工大學、北達科塔大學、馬來亞大學、立陶宛格迪米納斯技術大學等多所高校簽訂了本科生“2+2”、“3+1”聯合培養協定。
發展目標
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把吳敬璉先生學術成果、治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之中,注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素質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全球化視野為導向,致力於建設成為特色鮮明、高質量發展、社會影響力廣泛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文化傳統
院標以繁體“經”字作為造型元素。“經”字中巧妙融合“鏟幣”造型,突出顯著的經濟學院屬性。騰龍代表常州地域屬性,回紋的龍形,體現了凝重的歷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象徵悠久的歷史和團結進取、蓬勃發展的精神面貌。院標整體簡潔動感、造型洗鍊,形象鮮明、視覺衝擊力強、具有獨特的個性和時代感,具有極強的識別性和表現力。
學校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