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走一盞漁火

帶走一盞漁火

《帶走一盞漁火》主要內容:文學是需要真誠的,他那支真誠的筆遊走於鄉土與異國之間,遊走於現實與歷史之間,道出豐富的人文信息與生命體驗,精美的筆觸,在刻畫一張張自然風景與人類文明畫圖的同時,投出了作者的文學情懷,透出他對文學與大地的痴情於感恩,給與我以美學享受。

基本介紹

  • 書名:帶走一盞漁火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284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 作者:盧錫銘
  •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52765, 7536052766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帶走一盞漁火》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盧錫銘,廣東省期刊協會會長,編審。畢業於華南師大政治系,曾任《黃金時代》雜誌社副總編輯,《瀟灑》雜誌社社長、總編輯,廣東教育出版社社長、廣東省出版集團副總經理。策劃和責編的圖書獲過國家級圖書“三大獎”,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作品收入《粵港澳百年散文大觀》、《廣東散文五十年》、《廣東作家五十年文選》、《新粵海散文選》、《全國散文詩大系》等十數種文選中,出版散文集《南方綠岸》(合作)、《瀟灑夜語》,主編和合寫圖書近十種(套),收入廣東省出版系列和作家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專家庫,社會兼職廣東省作家協會理事、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名人推薦

圖書目錄

序:感恩大地
那方水土
兒時的小河
又聞木屐聲
鄉村樂事
那方水土
吊腳寮
帶走一盞漁火
清明時節
夜探伶仃洋
勝覽太平
篝火夜話
視窗情結
篝火夜話
世外沒有桃源
那一夜,穿行於三峽
翻曬那段記憶
一段不解之緣
大師二三事
黃河源頭的絕唱
珠江夜韻
白雲登高
珠江夜韻
寺貝通津那條小街
夜幕下的圖書館
城市俯瞰
客從外地來
尋覓荷花洲
石門詠嘆調
臨湖一品
揚州印象
解讀何園
三泊秦淮
臨湖一品
蕭山秋濤
祁連山下
大漠駝鈴入夢來
西出陽關
走進香格里拉
悲壯的尷尬
夜宿海盜船
美人魚的悲喜劇
沉沒的戰艦
廢墟上的民族
庫克船長的小屋
尋找湮沒的輝煌
上帝第七天創造的地方
悲壯的尷尬
盛世的圖騰
三華李的故鄉
鞋子上的小鎮
大洋中的小島
盛世的圖騰
人生的履痕
《瀟灑》兩章
創刊詞
寫在《瀟灑》創刊一百期
閒話消閒——《逍閒》創刊詞
古塞潮韻——《虎門風》後記
人生的履痕——《啞女姻緣》序
斯人本質是文人——《本色風流》序
真誠如金——《歲月留痕》前言
附錄:心語
後記

後記

這是我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距第二本散文集出版時間已整整10個年頭,這10年為別人出書不少,自己卻是一片空白。當然,這些年我也忙中偷閒,斷斷續續寫了一些文章,發在《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花城》、《隨筆》、《作品》、《廣州文藝》等報刊上,有的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轉載,有的被收進各種選本中去,其中有《粵港澳百年散文大觀》、《廣東散文五十年》、《廣東省作家協會五十年文選》、《新粵海散文精選》、《花地夜語》等。
最近在一線上退下來,便有把這些文章整理出版的念頭,當我在集中分輯時發現每輯文章多寡不均,於是我把輯中文章多的抽掉一部分,把文章少的補上一部分,集子中文章篇末未註明發表出處的,多是最新補寫的文章。集子分成七輯,每輯都有它的一個主題,但縱觀整個集子,還是較為集中地對人生進行思考,對歷史進行拷問。
散文既好寫又難寫。好寫是可以順馬由疆,任著性子去寫;難寫就是寫好不易,尤其是要突破自我很難。意境、內涵和文筆的優美,一貫是我寫散文的追求,當然寫得好壞與否就得請教方家和由讀者來評判了。
如今寫書不易,出書更難。在出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感動,因為這本小書,不少人督促著我,更有不少人出以援手。花城出版社很重視,社長肖建國、副社長謝日新、詹秀敏多次過問此事,詹秀敏還親自擔任責編,花城的老社長、散文家范若丁為本書作了序。教育出版社的鄺幸庭,不厭其煩地為本書列印文稿,美編室主任黎國泰為本書的裝幀設計花了不少心思。還有許許多多關心過此書出版的人。在此我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序言

感恩大地——讀散文集《帶走一盞漁火》
早讀過盧錫銘不少散文。他的散文寫得質樸、真摯而真誠。
文學是需要真誠的。他那支真誠的筆遊走於鄉土與異國之間,遊走於現實與歷史之間,道出豐富的人文信息與生命體驗;精美的筆觸,在刻畫一幀幀自然風景與人類文明畫圖的同時,透出作者的文學情懷,透出他對文學與大地的痴情與感恩,給予我以美學享受。
盧錫銘對虎門那塊不大的生他養他的地方是很深情的。那小河,那港灣,那漁火,那吊腳寮,那鄉俗與樂事,都成了他永恆的記憶。這些景物與他的生存氛圍連線在一起,成為他的精神蘊涵,始終在內心深處召喚著他。他寫道:“小河可是我兒時的樂園。退潮時我們在河中捉魚摸蝦抓螃蟹。那跳跳魚最鬼,滿河灘里跳,常常弄得你一身泥一身水;那參魚最狡猾,一魚躲兩個洞,你從這個洞裡掏它,它從那個洞裡逃跑;那螃蟹最凶,你捉它,它張開兩螯和你對抗,一旦夾著你的指頭,哪怕是把螯折斷也不肯放鬆,夾得你叫爹叫娘鑽心地痛。”讀到這段文字,一個在河邊戲耍的曬得黑黝黝的少年躍然紙上,不由會使我想起魯迅《故鄉》中的閏土。這個少年的生命意識同這條流向虎門的小河,同珠江口,同鄉土連線在一起,他的“存在”同這片土地密不可分。
盧錫銘深愛這片土地。即使離鄉遠遊,也常觸景生情,聯想起故鄉那方水土,連異鄉的木屐聲亦會敲起縷縷鄉愁。虎門有過光榮的歷史,見證過林則徐、關天培的忠烈,大書過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唱;虎門更有美好的今天,珠江口上這個原先的小鎮,如今正傲然站立在開放前沿,為中國敞開一個通向世界的視窗。盧錫銘是故鄉的歌者,是新時期新世紀的歌者,為故鄉山山水水、為祖先業績和逐漸富裕起來的人民,獻上赤誠與熱情。更令我欽敬的是,他不迴避生活中的災難與逆流,殷鑑不遠,後世之鏡,為了避免歷史重演,勇於直面人生直面人性直面歷史真實,勇於在個人成長曆程與宏大歷史的觀照中,以獨特的視角審視歷史。
生活中有悲劇,悲劇往往發生在人們身邊,是掩飾抑或是直面,決定於作家的良知。無疑盧錫銘是個有良知的作家,半個世紀前那場自然的與人為的災難留給他的沉重記憶,化成敘事主題,在他的文字中警鐘般長鳴著。作者善於寫入,這部散文集裡面最好的篇什是對抗爭者和受難者的描繪。《帶走一盞漁火》里少年與虎叔的出現,給殘酷的人生重重地塗抹上一筆溫潤。虎叔這個人物在他筆下真道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正當飢餓少年在外鄉大沙田的水圍抓魚受欺,復員軍人虎叔大喊著“別嚇著小孩”,撐起一葉小舟突然闖將過來,像暗夜裡的一盞漁火,照亮了困厄中的少年。為了能把一頭餓死的水牛抬回讓村民療飢,在與“反瞞產”工作隊的衝突中,他帶上幾個民兵把力阻的工作隊長綁了,事情演變成“事件”,他被扣上“聚眾私殺耕牛”帽子受到撤銷民兵隊長職務的處分。讀到這裡,我不能不對錚錚鐵骨的虎叔肅然起敬。當千萬人瞪著無望無助的眼神即將被無情的飢餓擊倒的時候,那些站出來開倉放糧的,頂著“瞞產”的帽子堅決不把社員們最後一口口糧上交的,都是虎叔這樣慷慨赴難、犧牲自我,為人民爭生存的英雄!不要小看那一小塊牛肉,一米度三荒呵!在《那方水土》中,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家鄉的:“在我印象中,這是一片錦繡般的大沙田。它頭枕著石龍山,面臨著流沙河……春耕時分,人們劃著名小艇,載著一艇艇青青的秧苗,用一雙雙巧手在這廣袤的沙田上描上一片春色。”多么美麗富饒的土地呵,但在戰鼓咚咚,火把齊明的大躍進中,在“深翻三尺土,瘦土變黃金”的口號聲中,沃士埋下,瘦土翻起,水稻成了弱不禁風的三枝香。為了應付上級大檢查大評比,又來一場拼田鬧劇。接著是大饑荒毫不客氣地降臨,接著是已懷六個月身孕的興嫂,為新生嬰兒準備的一點點埋藏在灶膛草木灰里的糧食,被工作隊搜走,缺少奶水的嬰兒死了。剩下的只是:“我親眼看見死嬰被一隻糞箕裝著停放在她家門口,興嫂在一邊抽泣一邊為嬰兒燒紙錢。那化成灰的紙錢,像一隻只灰白的蝴蝶在門口翻飛著……”也許這情景留給作者的印象太深了,以至於已事過境遷多年,仍念念不忘。作者寫下這段文字,不僅僅是對不幸者的哀悼,更是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的警示。發展必需講科學,那種空想的盲目的愚昧的行為,絕不會帶給人民幸福,絕不能讓其死灰復燃!但事物的發展是複雜的,錯誤可能重複,可能在另一個層面上出現。引發出作者上述種種回憶與思慮的,正是現實某些令人擔憂的現象。《那方水土》開篇就寫他在家鄉看到的一個被綿延十數里圍牆圍住的別墅群——一個因盲目開發而廢棄的別墅群,強烈的責任感使他不得不為之鼓而呼了。為了弄清“科學發展”這四個字,中國人付出過沉重的代價,甚至是千萬無辜生命的代價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保有歷史記憶對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的成長與成熟至關重要。
一個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作家,是一個有悲憫情懷的作家。本書作者就具有可貴的悲憫情懷。《鄉村樂事》是寫“樂事”的,但這些“樂事”卻在少年單純善良的眼睛裡拉開一幕幕人間悲劇的帷幕。雜耍師傅為了推銷他的“跌打油”,用麻石狠砸被稱作徒弟的年輕人的手骨:會給鄉親們唱“盲公歌”,會給鄉親修表的瞎子明叔,“文革”中只因家庭出身是地主,被逼吊死在自己的床架上。作者在字裡行間對這些不幸的、沒有受到公平對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寄寓了深深的同情。
盧錫銘的散文動人之處,不僅在於深刻的思想內涵上,還在於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上。他很注意藝術提煉,常能把集中與狂放有機地結合起來。《視窗情結》里,他把世事變化,時代變遷集中在一個視窗上:因懼盜匪,沒有視窗的老屋;成年後破祖宗規矩鑿出的視窗;分配工作後與室友同用的斗室小窗;新分大房子的南窗,更上一層樓擁有的可以放眼遠眺的大窗,時代在前進,但前進有前進的問題與困擾。後來,“羊城一下子長高了也長密了,我們的大院也犯了這個通病,新蓋的樓高得擋住了視窗的視線,新樓密得沒有了樹木生長的空間。”一個視窗,幾十年的變化,幾代人的變化,現代人的幸運與憂思盡在其中。《篝火夜話》寫幾位青年雜誌老總圍坐篝火談心的場景,很別致;談話的內容也很有情趣——初戀。初戀對誰來說都是人生最敏感最牽魂動魄最難忘懷的話題,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憂傷;每個初戀故事都是一首歌,一個生澀的又甜又酸的伊甸園蘋果。一位老總講到他與小師妹的初戀、分別、小師妹的失誤、重逢與隔膜,痛悔地說:“現在想起來也不是她的錯,假若我當年能原諒她……”寬容,這人類最珍貴最必需的品質,恰恰在初戀中常被忽略,常被輕視;人們往往把初戀當成純金當成水晶,卻又往往使人痛悔終生。讀到這裡,那位老總的一席話,難道不會激起很多人的悔悟嗎?盧錫銘的散文之所以能動人心弦,就在這種看似平常卻不平常的敘事中。
這本散文集中有不少遊記性文章,也耐讀。它與時下一些淺層次的浮光掠影的甚至根據導遊書寫的所謂遊記不同,因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歷史的皺褶,看到人文信息與人文意蘊。盧錫銘富於社會責任感,觀察中往往做出審美的與社會的評價。他在里約熱內盧的耶穌山下,看到的不僅是高38米的耶穌像,而且看到了半山腰的大片貧民窟。他在游荔灣湖時,面對新近整修一新的大片大好風景,卻不斷發問:“荷花洲哪裡去了?荔枝灣呢,荔枝灣在哪裡?”這樣的發問也許不合時宜,不受歡迎,他仍要大聲發問。歷史的遺蹟里保有歷史記憶,如荔枝灣的一灣清水,就保有當年船娘的身影,保有南漢行官的遐思,如今荔枝灣沒有了,荷花洲沒有了,其他如沉香島和另外一些刻在歷史記憶里的地方沒有了,而且是在“恢復”和發展中沒有了,不能不使作者遺憾,也不能不使他想要大聲吶喊了。
盧錫銘的散文受秦牧影響較重,可以看出他從秦牧散文里汲取了豐富營養,但秦牧大師也受時代局限,有些散文比較偏重思想性,這在盧錫銘的散文中也有反映。
散文集《帶走一盞漁火》讀後,對我頗多啟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