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熱巴

帝師熱巴

帝師熱巴,又稱“帝師日巴”,乳名乎哲,法號西然森格。生於1164年,圓寂於1236年,享年72歲。他於公元1196年來到西夏,時為西夏夏桓宗李純佑統治時期,在西夏國歷任國師、帝師等職,在西夏生活弘法近三十年,1226年返回藏地傳教。

基本介紹

  • 本名:乎哲
  • 別稱:帝師日巴
  • 字號:西然森格
  • 所處時代:西夏
  • 民族族群:藏族
  • 出生地:西藏當雄
  • 出生時間:公元1164
  • 去世時間:公元1236年
  • 主要成就:西夏三帝之師、拔絨噶舉派朵康囊謙地區開派祖師
  • 去世地點:青海囊謙
  • 靈塔地點:青海囊謙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帝師熱巴作為世俗政權和藏傳佛教的集大成者,他生平的事跡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體現在廣大的康多(今玉樹大部)地區的宗教、建築、風俗等方方面面。
帝師熱巴自三十三歲陽火龍年(公元1196年)來到西夏,在西夏講經傳法歷時31年之久,並於六十三歲即公元1226年返回藏區繼續從事傳法活動。在今囊謙縣境內的拔絨巴修行地郭作寺(ཀོ་མཛོ་དགོན།)和今麥金寺附近、覺拉寺等地雲遊講學多年。
據藏文文獻記載,帝師熱巴在西夏地區傳法期間,建立了“瓜州郭若寺(ཀམ་ཆུ་གུ་རུབ་དགོན།)、色噶寺(གཟི་འགའ་དགོན།)”,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聚集了兩千多名僧人,之後又在卡龍地區建造了拉青寺(མཁར་ལུང་དུ་བླ་ཆེན་དགོན།)、宗喀郭惹寺(ཙོང་ཀའི་གོ་ར་དགོན།)、薩巴寺(བྱར་པ་དགོན།)等許多廟宇和禪修處,並形成了上萬人的僧眾,其在當時的影響力和規模由此可見一斑。

主要成就

他不僅是西夏三帝之師,更是現存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四大八小”中的四大之一,拔絨噶舉派在囊謙地區的開派祖師,因此是我們稱其為囊謙地區拔絨噶舉第一人。在古代藏區特殊宗教氛圍中,統治階級和宗教存在著某種隱秘的聯繫,他生前在囊謙地區的活動,形成了建立囊謙地區拔絨噶舉派的師承體系的根本,直接導致了囊謙十八部禪團的興起,因此,我們稱帝師熱巴為囊謙十八部禪團的“第一根”。“囊索欽莫”文獻記載該神殿為帝師熱巴之弟子熱巴尕布所建,神殿外小內大,揭示了佛教“芥子藏須彌”的哲學思想。因此,帝師熱巴為囊索欽莫法座第一人之師。

人物評價

據目前掌握的囊謙史料來看,涉及到帝師熱巴的文獻主要有《索熱金鬘》(སོ་རག་གསེར་ཕྲེང་།)、《須譜金鬘》(ཤོར་ཕུ་གསེར་ཕྲེང་།)、《拔絨教法源流簡史明燈》(འབའ་རོམ་ཆོས་འབྱུང་གསལ་བྱེད་སྒྲོན་མེ།)、《拔絨學派大成就者傳記彙編》(སྒྲུབ་བརྒྱུད་འབའ་རོམ་པའི་གྲུབ་བརྙེས་གོང་མ་རྣམས་ཀྱི་རྣམ་ཐར་དཔེ་རྙིང་ཕྱོགས་བསྒྲིགས།)等藏文原始資料,以及成書於近代的《囊謙王系先祖言教》(ནང་ཆེན་རྒྱལ་རབས་མེས་པོའི་ཞལ་ལུང་།)、《康木朵簡史》(ཁམས་སྟོད་ལོ་རྒྱུས་ཉིང་བསྡུས།)等歷史資料。
其中,《索熱金鬘》成書於公元1396年,已有622年的歷史,可謂是囊謙地區最早的歷史著述,也是研究囊謙歷史文化最為權威性的著作,因此,它是研究囊謙的“第一根”。因其主要記述了拔絨噶舉派的師承體系,而帝師熱巴作為囊謙地區拔絨噶舉派的“第一人”被收錄其中。
此外,《須譜金鬘》(ཤོར་ཕུ་གསེར་ཕྲེང་།)又名《拔絨金鬘》(འབའ་རོམ་གསེར་ཕྲེང་།),全名是《拔絨金鬘——語之影像,五根之鉤》(འབའ་རོམ་གསེར་ཕྲེང་ངམ་འབའ་རོམ་བཀའ་བརྒྱུད་དང་ནང་སོ་རི་ཁག་བཅོ་བརྒྱད་གསལ་བར་བྱུང་བ་གསལ་བར་བྱེད་པའི་ངག་གི་གཟུགས་བརྙན་དབང་པོའི་ལྕགས་ཀྱུ།);成書於公元1684年,是撰寫囊謙歷史文化的又一重要史料依據,因其主要描寫了拔絨噶舉派的師承體系、囊謙倉薩巴的僧俗世系、囊謙王系以及囊謙地區十八處禪修地的興起等,因此,帝師熱巴作為囊謙十八處禪修地的“第一根”也被收錄其中。
另外,《拔絨教法源流簡史明燈》(འབའ་རོམ་ཆོས་འབྱུང་གསལ་བྱེད་སྒྲོན་མེ།);是由倉薩洛周仁青寫於1985年,其中主要記載了拔絨噶舉派的上師傳承情況、囊索欽莫法座制度、囊謙王系、倉薩巴以及囊謙地區十八座拔絨噶舉派寺院的形成等,是研究囊謙政治、歷史、文化較為全面的著作,而帝師熱巴作為囊索欽莫法座第一人之師,也被收錄其中。

軼事典故

(一)帝師熱巴紀念塔
目前,囊謙縣香達鎮境內共有三座帝師熱巴紀念塔,其中,第一座紀念塔位於康達村下方公路旁,第二座位於大橋村多南社,兩座塔中間正隔著瀾滄江,第三座則位於多南社前往麥青寺的半山腰上。關於這些紀念塔的來源在藏文文獻、或者口頭傳說中都有大致的記載。根據文獻記載,帝師熱巴從郭作寺(ཀོ་མཛོ་དགོན།)啟程,到達覺德谷(སྐྱོ་དུ་རོང་ཁ་)時示現圓寂,於是將遺體運至多萊卡(地名、疑似位於康達村瀾滄江畔的農田中),此時正值瀾滄江泛濫時節,無法乘坐牛皮船安全通達,於是隨行人員只得專心祈禱,令人驚奇的是,瀾滄江竟然分流,出現一條道路,遺體順利運送至多南社,於是後人分別在康達村多萊卡和多南社谷口遺體暫放處建立了兩座紀念塔。
帝師熱巴
而後,到達麥瓊山麓,在此逗留了一晚,次日運送至麥青山麓進行火化,因此在遺體停放處又建造了一座紀念塔。這些紀念塔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內部裝藏已毀壞殆盡,但仍然保留著最初的模型,具有很大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二)帝師熱巴靈塔這是帝師熱巴最終的安息之地,現今位於囊謙縣麥青寺境內,被瑪尼石碓環繞,保存較為完整。其構造成·······,據史料記載,當時帝師熱巴的弟子遍布藏地和西夏地區,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有勒巴尕布和薩加班智達等大智者,而勒巴尕布(སྤྱན་སྔ་རས་པ་དཀར་པོ།)作為帝師熱巴最主要的法脈傳承者,在帝師熱巴圓寂之後,也始終遵循著上師的教誨,在帝師靈塔附近建寺弘法。同時,負責完成帝師熱巴一切善後事宜,並且用15天的時間,完成了帝師熱巴靈塔建造,因此,麥青寺瑪尼石堆中的靈塔距今已有782年的歷史,是我鎮境內較為古老且有史可考的歷史文化遺蹟。
帝師熱巴
(三)麥青山頂石制禪房
帝師熱巴圓寂後,勒巴尕布在此大興拔榮噶舉派系法脈,並且在麥青山頂修建了禪修石房,至今還可以看到較為完整的講經台和石制禪房。因此,拔絨噶舉派在囊謙境內一時間成為諸派之尊,出現了一切男子皆是修行男、一切女子皆是修行女,以“能翱翔於空中的十三位大成就者”為代表的修行者遍布山野的景象。而麥青山頂的···處禪房則是當時這些大成就者的修行大本營,至今還可以供人們瞻仰,這些簡單的石制禪房無疑是那個時代囊謙宗教文化的簡單縮影。
帝師熱巴
(四)根邦涌囊索欽莫遺址
鑒於帝師的緣故,其法脈傳承者勒巴尕布(རས་པ་དཀར་པོ་)在麥青寺後方的空地根邦涌建造了根邦寺,同時也促成了囊謙王系在此地的長足發展,正如文獻記載的:“蒙古忽必烈士氣,引兵來到多麥地區,勒巴尕布和貢巴阿魯師徒前去覲見,請求頒發文書以及講述了準備修建根邦寺的事宜,承認了勒巴尕布主持寺物,貢巴阿魯管理俗事。·····回來後即把六地萬戶歸於治下。”並且從西夏地區請來了許多木匠和工匠,開始著手修建囊索欽莫經堂,此後,根邦寺和囊索欽莫經堂成為拔絨噶舉派在玉樹囊謙地區傳播的大本營,同時也成為囊謙地區的政教中心,自此囊謙地區開始出現拔絨噶舉派和囊謙地方政權聯合統治囊謙地區的情況。
帝師熱巴
(五)五佛冠
帝師熱巴
五佛冠(དབུ་ཞྭ་རྩེ་ལྔ།)是帝師熱巴標誌性的飾物,正如《拔絨金鬘》所記載的:“帝師熱巴對其眾弟子說:我有五位有恩之師,使我明心見性者,是大師拔絨巴的恩惠;使我親證明空無別者,是仰賴‘向仁波切’的恩惠;使我通達密宗者,乃是上師桑傑貢巴的恩澤;使我了悟緣起性空者,乃是‘直貢仁波切’恩惠;使我生起無邊信心者,乃是‘達隆仁波切’的恩惠;”於是帝師熱巴經常頭戴五頂式的法帽,象徵頭頂五位上師,同時也象徵著五佛五智。

親屬成員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噶舉派,源於瑪爾巴祖師——米拉日巴——塔波拉傑,而塔波拉傑的弟子中有四個人分別在前後藏建寺授徒,形成了四個支派,其中帕竹一派又分出了八個支派,噶舉派人把這些支派總稱為“四大八小”。
帝師熱巴
帝師熱巴
而作為四大之一的拔絨噶舉派則由塔波拉傑的弟子達瑪旺秋(འབའ་རོམ་དར་མ་དབང་ཕྱུུག)所創,他一生有許多弟子,最主要的法脈傳承者便是帝師熱巴(1164-1236ཏི་ཤྲི་རས་པ།);綜合各方史料記載,他依止了噶舉派的許多有識之士,在聽聞了西夏王國提倡佛教,尤其尊崇藏傳佛教僧人的言語後,決定前往西夏地區傳法,並於公元1196年來到西夏,時為西夏夏桓宗李純佑統治時期,公元1206年,襄宗李安全自立為帝,帝師熱巴被封為國師。不久神宗李遵頊又廢襄宗自立,並於公元1219年,晉升國師熱巴為帝師。1226年帝師熱巴返回藏地傳教,並於1236年去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