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應從中汲取的教訓》是俄羅斯前代總理葉·季·蓋達爾先生2006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力圖從經濟學角度論述蘇聯解體深層原因。作者從介紹世界歷史上各帝國衰落的過程開始,從呈現20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狀況入手,抽絲剝繭似地分析了蘇聯由食品短缺、物價飆升、貨幣危機、金融失信、石油價格下跌、政策失當而引起的經濟惡化,如何一步步地演變成為危機、演變成為災難、演變成為破產,演變成為政治失控,最後導致了蘇聯的消亡。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蘇聯的解體並不是在驟然間迅猛地分崩離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和必然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應從中汲取的教訓
- 作者:葉·季·蓋達爾
- 譯者:王尊賢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頁數:332 頁
- 定價:69.00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9740286
- 外文名:Гибелъ Империи Уроуи для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媒體推薦,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帝國的消亡》是俄羅斯前代總理葉·季·蓋達爾先生2006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力圖從經濟學角度論述蘇聯解體深層原因。作者從介紹世界歷史上各帝國衰落的過程開始,從呈現20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狀況入手,抽絲剝繭似地分析了蘇聯由食品短缺、物價飆升、貨幣危機、金融失信、石油價格下跌、政策失當而引起的經濟惡化,如何一步步地演變成為危機、演變成為災難、演變成為破產,演變成為政治失控,最後導致了蘇聯的消亡。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蘇聯的解體並不是在驟然間迅猛地分崩離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和必然的結果。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帝國的輝煌和衰落
一 現代經濟成長與帝國時代
二 跨海帝國的危機和瓦解
三 領土毗連帝國解體的問題
四 南斯拉夫悲劇
第二章 專制主義制度:不穩定的緣由
一 現代經濟成長早期的挑戰與專制主義
二 專制主義制度的不穩定性
三 專制主義崩潰的機制
第三章 “石油冤家”
一 西班牙序曲
二 資源財富與經濟發展
三 石油市場的特殊性
四 20世紀石油市場的調控
五 原材料價格波動引發的挑戰:墨西哥和委內瑞拉
六 尋求出路:應對原料價格不穩定帶來的威脅
第四章 基礎上的裂痕——1980年代初期的蘇聯
一 穩定背景下的低效率
二 日益增多的問題和錯誤的解決方法
三 國家的糧食供應問題
四 糧食短缺——戰略性的挑戰
五 蘇聯——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六 西西伯利亞的石油——擺脫困境的幻想
七 石油價格下跌:最後的一擊
八 蘇聯解體:合乎規律的意外
第五章 外部衝擊的政治經濟學
一 外貿條件的惡化:政治上的兩難選擇
二 蘇聯與石油價格下跌——選擇的實質
三 一連串的錯誤
四 蘇聯經濟日益加劇的問題
五 貨幣危機
六 貨幣金融問題背景下的經濟政治自由化
第六章 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危機的發展
一 石油工業的問題
二 政治信貸
三 妥協的代價
四 帝國危機與民族問題
五 經濟政治局勢失控
六 貨幣危機
七 從危機到災難
八 “緊急努力”代替改革
九 瀕臨崩潰的邊緣
第七章 國家趨於破產
一 貨幣危機(1991年)
二 糧食問題
三 物價飆升
四 金錢與帝國的命運
第八章 崩潰
一 破產政變的政治經濟學
二 政治上的瀕死狀態
三 政治的分崩離析:經濟的後果
四 文明離婚
後記
媒體推薦
1980年代末,特別是1990年末和1991年初蘇聯所經歷的那些事件會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當時國家經濟瀕臨崩潰,食品戰略儲備趨於枯竭,金融體系迅速破產,數億萬計的西方貸款必須在幾個月內償還……所有對國家這一時期所發生之事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從《帝國的消亡》——這部葉戈爾·蓋達爾最具分量的學術著作中獲知更多的詳細情節。
——鮑里斯·葉爾欽
作者簡介
作者:(俄羅斯)葉·季·蓋達爾 譯者:王尊賢
葉·季·蓋達爾,經濟學博士、教授,曾任俄聯邦政府代總理、俄聯邦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俄羅斯民主選擇”黨主席等。
後記
如上所述,1980年代中期蘇聯遭遇了嚴重的收支平衡和財政體系危機,進而轉變為全面經濟危機,導致生產和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政治失去穩定,最終則是現存政治制度和蘇維埃帝國理所當然的崩潰。
俄羅斯這個作為蘇聯繼承者的國家,1990年代末建立了嶄新的開放的經濟制度。這種制度包含了一整套尚顯稚嫩、不夠完備但卻發揮作用的市場機制:私有制、可自由兌換貨幣、銀行體系、有價證券和自然壟斷的市場調節體制,還有管理精英的市場經濟知識和技能的積累規模,善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作、富有效率的經理人員的臨界質量。所有這一切都足以使之走出轉變過程中的退化,啟動經濟成長,保障穩步提高生活水平,在經濟中取得積極的結構性的進展,穩定國家財政狀況和對外經濟狀況。
1992~1998年出現的結構性進展大致所遵循的那些方針,如果蘇聯領導人從遭遇危機一開始的1986~1987年便採取穩定貨幣財政的措施,也都應該能夠實行。基本建設投資、軍費開支、糧食進口大大減少了,向國外提供的原料和燃料能源增加了,其內部需求降低了。向西方國家購進的材料和配製品的減少以及在蘇聯和經互會框架內數十年間所形成的經濟聯繫體系的瓦解——所有這一切都導致生產量的下降;不得不適應新的貨幣金融形勢,適應大大下降了的居民生活水平。然而1991年末枯竭了的外匯儲備已經開始恢復,可自由兌換貨幣收支平衡赤字業已消失。1991年末~2000年初國家已逐步恢復了可靠借債人的聲譽。
假若蘇聯領導人早先開始實行這類措施,則生產量和生活水平的穩定大約在更短的期間內便可以達到。然而蘇聯當局無法做到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將集中計畫和管理經濟的社會主義體制改變為市場化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體制。因此改革能付出的代價本可以是為時不久、轉瞬即逝,可生活的安排卻是這樣:俄羅斯和其他後社會主義國家不得不同時進行貨幣金融穩定和結構改革,在經歷了一條極為艱辛的道路之後,才終於得以建立市場經濟的框架。
這些年來業已構建起年輕的尚不完善的民主制度。其中也存在著民粹主義、缺乏政治責任心和貪污受賄等成分。儘管如此,國家已經有了制約和平衡的制度。這就可以使人指望,克服社會主義實驗最嚴重的後果之後,國家便會具備在市場和民主基礎上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自然,民族間的衝突,首先是在高加索,依然是對國家安全和政治制度穩定的重大挑戰。但業已形成的聯邦關係使人有理由認為,國家結構的應變能力足以保障這個巨大的多民族的國家中生活秩序和政治進程的穩定。
經濟和政治制度結構中已經建起了機動的元素,它們是制度穩定性的保證。換言之,就是可望在一旦遭遇突如其來的挑戰時,這種制度便能以相應的變化而不是災難性的毀滅加以應付。
2000~2003年進行了持續的整體上成效卓著的經濟改革,使稅收和財政體系的質量得到改善,讓聯邦關係的財政基礎變得透明合理,鞏固了土地所有權,通過了符合市場經濟實際的勞動法令,實施了一系列重要而有益的擴展經濟基礎的其他變革。許多人都認為,俄羅斯民主制度和俄羅斯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上所面對的最嚴重的問題已經獲得解決。應當承認,本書作者也可歸人此類人士之列。
不過,正如常有的情形一樣,歷史再次表明,根據短期趨勢的推論匆忙得出結論是危險的。自2003~2004年開始,在俄羅斯政治體制、聯邦關係和經濟的關鍵性發展方向中又開始顯現出一些令人不安的傾向。
2000~2002年,俄羅斯有一個總體上忠於總統和政府但也相對獨立、保留了自己發言權和對決定進程發揮實際影響力的議會。為了在杜馬和聯邦會議中通過法律,政府必須與議員們對這些法律進行仔細的討論,尋求妥協和可行的決定。與這樣的議會一道工作自然很不簡單。這可不是使權力執行機關所通過的決議具有法律效力的橡皮圖章。但正如經驗所表明的那樣,它的存在可以提高國家的管理質量。一個負責任和獨立的議會,不允許不與社會公眾商量、不與勞動紀律方面與政權機關無牽連的專家進行討論便悄悄制定和通過決議。
當議會成為對權力執行機關的行動和意圖只是在形式上加以首肯的工具之時,它所通過的決議的質量便會降低。即便是高效的官僚機關,如果不遭遇系統性專業的批評,也會犯錯誤,而且有時是不可寬恕的錯誤。
2000年代初俄羅斯有著相對獨立的報刊。它們絕非總是遵循崇高道德和社會利益的支配,倒往往成為寡頭集團之間新聞戰的工具。但是由於集團的數目不止一個,社會公眾便有機會從眾多的來源獲得信息,對國內所發生的事情獨立地作出結論。當越來越多的報刊直接或間接處於國家政權機關的嚴厲監管之下時,又一種社會監督手段被封死了。
數年之前俄羅斯曾有一些諸如俄羅斯實業家和企業家聯盟之類頗具影響力的企業家組織。它們的呼聲在制定關鍵性經濟決定的過程中能夠被聽到和考慮。這對國家大有裨益,因為企業界客觀上對提高俄羅斯的投資吸引力感興趣。這會增強公司的資本化,擴展獲取信貸資金的能力。俄羅斯大企業為改善立法質量和經濟政策做出了不少貢獻。自2003年開始,俄羅斯實業家和企業家聯盟日漸變成了徒供裝點門面的機構。
許多在新舊世紀之交處於管理槓桿位置的地區政權機關領導人,說得客氣一點,並不那么在行,也並非無可指責的正派(自然,這並不是針對所有的人)。與此同時,各地區的居民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開始領悟到,當他們選舉州長的時候,一定要分清誰是常常跑莫斯科、能夠將地方問題喊得比所有人都更加響亮的人,判斷出自己的日常生活、兒童的教育質量、父母的醫療、城市的供暖、垃圾的清理等都取決於誰。這種領悟只能來自經驗。在發達的民主制度之下,形成這種領悟花費了數十年工夫。而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事態的發展正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2004年採取的任命州長的決定,重新將當前地區問題的責任轉移給了莫斯科,使得地方政權機關、地方精英們可以諉過於中央,辯解說他們對於解決地方問題什麼事也做不成。
諸如取消單席位選區之類的決定,其中每一個都並非不可避免,只不過為俄羅斯民主制度發揮作用造成了風險,因為單席位選舉可以為政治上傑出的人物創造一種機會,使他們成為議會中的代表,在討論國家問題時即便不能發揮影響,也可發出呼聲,而如今,他們必須跨越那道對許多能夠反映千百萬俄羅斯公民觀點的政治力量起著限制作用的百分之七的欄桿(取消這種選舉對於發達的穩定的民主制度實為一種非同尋常的舉措)。這些決定同時還意味著正通向建立一種可以稱之為封閉的(可控的)民主制或溫和專制主義制度的道路。自然,這種權力的組織體系與蘇聯嚴酷的極權主義制度鮮有共同之點,但儘管如此,專制主義特有的不穩定的弱點和要素在其中已經開始顯現出來。
這樣的政治結構在尚未遭遇危機首先是經濟危機之前暫時是穩定的,而當危機出現時所要求的不單是沉默的溫馴,而是需要社會公眾的支持。正是在這一點上可以清楚地顯示出,這種結構要獲得社會的支持頗為困難。這在政府當局和國家都最需要靈活的時候,卻大大限制了靈活的能力。1980年代後期的蘇聯領導人根據自身的經驗已確信了這一點。遺憾的是,並不僅僅是他們為如此慘痛的教訓付出了代價。
民主制和真正聯邦製成分的縮減,影響了民族間關係的進展。要將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俄羅斯的許多民族共和國的國家制度稱之為民主制度,這種話總覺得難以啟齒。儘管如此,這終歸是地方精英組成的政權,足以控制共和國內的族際關係,對當地社會具有影響力。試圖以莫斯科任命的傀儡取代他們,有時候會導致形式主義的共和國國家機關毫無權力。實際上採取決定的過程繞過了他們,真正有權的是那些有影響力的地方精英的代表人物,他們輕易地便能將所發生的問題的責任推諉給支持傀儡政府的莫斯科。由聯邦中央任命自治共和國總統實際上是將強有力的王牌交到了民族主義者手中,使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證明莫斯科並未將自治區域的居民視作享有全權的公民,而是俯首帖耳的臣民。再也想不出能提供給分離主義者更好的禮物了。
在經濟政策方面,俄羅斯政權機關已從蘇聯經濟的遭遇吸取了教訓。這在負責任的預算和貨幣政策上便清晰可見,這種政策是在2000~2004年石油價格高企和與此相聯繫的高而欠穩定的預算收入的背景上實行的。預算政策是保守的,保證了可以減少蘇聯遺留下外債的相當大的預算超支,壓縮了債務費用的開支。俄羅斯政府和俄羅斯議會設立了按照明確規則建立的穩定基金,表現出政治責任感,顯示了對我國歷史而言非同尋常的從前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的能力。
2000~2004年,俄羅斯預算無需大筆的花費和嚴重的不平衡便做到了在石油的中長期價位下發揮功能,甚至在出現類似1986~1990年、1998~1999年那樣空前低價位情況下也能保持穩定性,長久堅持這樣的負責任的財政方針是困難的。豐富的國際經驗便能證明這一點。
在石油價格空前之高的背景下,目前俄羅斯當局通過購買一些國家的有價證券來積存穩定基金,這些國家的貨幣均可作為準備金,關於這種政策太不明智的議論乃是經濟政治活動中必然的現象。只有懶惰的俄羅斯政治家才不會參與一場競賽,這場競賽的實質是:在如何使用穩定基金上,看誰能推出最聞名、最獨特的創意來。然而,俄羅斯的穩定基金至2006年1月1日時僅為國內生產總值的5.7%,而挪威的國家石油基金2005年10月1日之時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70.1%,它也像俄羅斯一樣,不得不解決“石油冤家”的問題。如若將這兩種基金的數額進行比較,顯而易見,關於我國的穩定基金的金額反常的認識多少有些誇大其詞。同樣廣為人知的一個話題是國家的黃金外匯儲備過多(2006年1月之時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4.2%)。關於只有祖國的敵人才會以這樣的規模積存外國資產的議論,在當代經濟政治市場上是一種暢銷貨。然而在最近15年來其經濟政策常常被作為俄羅斯政權效法榜樣的中國,2006年的外匯儲備卻是國內生產總值的36.3%。
2005年以來即已很清楚,政府繼續執行足以在石油價格下跌時將國家可能遭遇的財政和貨幣危機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政策的能力越來越有限。正如在第三章所指出的,向社會公眾說明國家不可能撥款用於某種現實需求,因為沒有錢,這是可以的。而在有錢的時候卻宣稱這辦不到,解釋說國家的經濟可能過分取決於某種不可預測的因素,這可能轉化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需要為之付出比短期利益高得多的代價——這是比較困難的。
政府所採取的依靠額外石油收入提供經費、增加預算義務的步驟,暫時相對地受到限制。按照2006年計算,預算義務的增加與2004年相比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5%。但即便是這些義務,在穩定基金數額有限的情況下也會降低國家財政制度的穩定性。俄羅斯的經濟與以前的蘇聯一樣,正在變得依賴於石油價格保持史無前例的水平。
過渡時期經濟研究所所作的初步計算表明,在2009年前石油(“布倫特”級)價格不跌至25美元的情況下,聯邦預算收入與2005年相比會減少約9%。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會被下降所取代。聯邦預算赤字為國內生產總值的7%。穩定基金資金餘額將等於零。黃金外匯儲備的規模與2005年相比將減少近800億美元。通貨膨脹的速度則高達40%。
自然,這裡所說的並不是預測,而是初步的計算。過渡時期經濟研究所既分析研究與石油的超高價格有關的方案,也分析研究慣性方案。這些方案得出了另外的結果。但如上所述,在依賴天然資源市場行情的國家,制定經濟政策時重要的是需清醒地估計石油市場難以預料的事態發展的風險。 切合實際的預測表明,在穩定基金業已積累資金的條件下,甚至在不利的事態發展情況下,俄羅斯在2006~2008年都不會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風險與經濟成長速度的明顯減緩有關。不過在討論長期風險時重要的不僅僅要考慮到兩三年的經濟政治前景。今天採取經濟決定、制定預算義務時,我們就應當確定未來10~15年內俄羅斯政權機關必須在其中工作的那些環境輪廓。1980年代初的石油高價所保障的那筆穩定儲備金,使得蘇聯領導人能夠毫無作為也依然可以保持政治上的穩定性。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所積累的種種問題後來才顯現出來,但卻是以難以想像的規模顯現。關於如何調節這些風險的決定不得不由其他人——在毀滅了的帝國廢墟上出現的各個國家的政府當局來採取。我們應當竭盡全力使俄羅斯在這方面不致重蹈蘇聯的覆轍。
根據今天的情況,俄羅斯局勢失去穩定的風險大大低於1980年代初蘇聯所存在的風險。我們將現有的政治制度稱之為溫和的專制主義。其中尚有不少自由和機動靈活的成分。這使人抱有希望。俄羅斯人在俄羅斯所占的比例比在蘇聯中要高得多,這使得族際關係的調整在明智的政策下成為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市場經濟在俄羅斯所發揮的功能比社會主義經濟更為機動靈活。它能更容易地適應世界經濟行情的變化。它的邏輯是不會讓經濟生活變化的責任全都落到現任政府的肩上。但這終究並不意味著由於喪失適應能力以及由於國家對各種變數的依賴增長而引發國家領導人無法控制的風險已經消失。目前乃是這樣一種態勢,其中小心謹慎、對國家可能遭到威脅的清醒估計已成為負責任的政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