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抑鬱症神經網路機制的多模態腦影像研究

帕金森病抑鬱症神經網路機制的多模態腦影像研究

《帕金森病抑鬱症神經網路機制的多模態腦影像研究》是依託中南大學,由譚長連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帕金森病抑鬱症神經網路機制的多模態腦影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譚長連
  • 依託單位:中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帕金森病(PD)為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高達40%-50%的PD患者伴發抑鬱,被稱為帕金森病抑鬱症(dPD),dPD的臨床表現及神經機制不同於單純的抑鬱症,可能是一種特殊的器質性抑鬱,但具體神經機制不明。本研究採用磁共振成像技術與藥物干預相結合的方法,以藥物作用機製作為切入點,以不伴抑鬱的PD患者及單純抑鬱症作對照,追蹤dPD患者在不同類型藥物治療前後的腦結構與腦功能影像變化,通過對多模態腦影像檢測結果進行全面的比較分析,構建腦神經網路模型,從以下幾方面探討dPD的神經病理機制:(1)dPD患者是否存在不同於單純PD及單純抑鬱的特徵性神經網路模型;(2)dPD是否有特徵性神經網路的病理性標誌;(3)不同類型抗抑鬱藥對dPD患者神經網路的效應差異。該研究將為dPD的早期識別與診斷提供腦影像指標,為PD的分類診斷及個體化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老年人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複雜的、臨床表現為一系列運動症狀及非運動症狀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中,抑鬱症狀是 PD 最常見的非運動症狀之一,PD患者抑鬱症發生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但其發生機制尚未明確,且PD患者的抑鬱症狀在臨床上常被運動症狀掩蓋而未被及時診斷治療。本課題採集多組被試的靜息態、任務態、結構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等多模態腦影像數據,藉助FSL、SPM等數據分析軟體,對比了PD伴或不伴抑鬱患者及健康對照之間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發現:(1)與PD不伴抑鬱組比較,PD伴輕度抑鬱組患者的雙側前額葉、部分雙側中央前回及部分左側中央後回皮層厚度變薄,PD伴中重度抑鬱組患者的右側前額葉皮層厚度變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D伴輕度抑鬱組腦皮層厚度無明顯變化。(2)與PD不伴抑鬱組相比,PD伴抑鬱組右側弓狀束、下額枕束及扣帶回白質部分各向異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下降,且PD伴抑鬱組弓狀束FA值與抑鬱程度呈負相關;(3)與PD不伴抑鬱組比較,PD伴輕中度抑鬱組左內側和旁扣帶回、左內側額上回、左側輔助運動區ReHo值減低,PD伴重度抑鬱組雙側額中回、雙側扣帶回、右側運輔助動區ReHo值增⾼,右側海馬旁回、右側⾆回ReHo值減低。這些研究結果提示PD伴抑鬱的患者在特定的腦區及白質纖維束,尤其是前額葉-邊緣系統,存在功能或結構的異常,這些研究結果為明確PD伴抑鬱的神經病理學發生機制及早期臨床診斷提供了新的依據。本課題按計畫書嚴格實施,對所獲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已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5篇和會議論文4篇,另有5篇論文已投稿。共有12名研究生直接參與到本課題實施中,其畢業論文將是本課題部分研究成果的體現。總的來講,本課題已按計畫基本完成,但本課題小組將繼續深入挖掘數據,撰寫與發表相關研究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