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麗吉特·佛西,女,是一個明星,曾獲威尼斯金獅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麗吉特·佛西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46年
- 代表作品:《禁忌的遊戲》
人物介紹
代表作品
《禁忌的遊戲》
米歇爾的男孩正在尋找走失了的牛,他對寶利塔說如果她幫他追回牛,他將再送一隻狗給她。於是寶利塔放下小狗,跟隨米歇爾回到他的家中。米歇爾一家人很喜歡寶利塔,決定讓她暫時住在家中。一天,牧師問寶利塔,你有沒有為你的父母禱告?她說她不會禱告,牧師就教她:“天主,讓我們都進入天國,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阿門。”聰慧的寶利塔記住了這些話,米歇爾告訴她,人死了要挖一個坑把他們埋葬,建一個公墓,這樣他們就不寂寞了。寶利塔問:那我的狗呢?它有坑嗎?它會很寂寞的。於是,兩個小孩決定在磨坊中建立寵物公墓。寶利塔愛上了十字架,寶利塔對米歇爾說她要十字架,把它們放在公墓里,就像大人們做的一樣。於是,米歇爾為了寶利塔去偷別人的十字架,甚至還有自己剛剛死去的哥哥的。他們把教堂的十字架也偷走了,這讓牧師感到很震驚,牧師暗中觀察,發現米歇爾是罪魁禍首。但米歇爾的父親還蒙在鼓裡,他認為偷十字架的人是一向與他不睦的鄰居。於是在墓地里,兩家人大打出手。最後,牧師出現了,他對大家說出了真相。但不管大人們如何打罵,米歇爾堅持不交出十字架。孤兒院的負責人來了,大人們威脅米歇爾說如果不還回十字架,就把寶利塔送給孤兒院,他們不養她了。米歇爾說只要不送走寶利塔他願意幫他們找回十字架。可當警察出現,他們毫不猶豫地把寶利塔交給了警察。失望的米歇爾憤怒地將那些十字架拋入河中。寶利塔走了,在擁擠的火車站中,被戴上標牌的寶利塔默默地呆坐著。專家評點電影結尾,寶利塔被掛上孤兒院的標牌,孤獨地坐在火車站裡,她忽然聽見一個聲音在叫米歇爾,她睜大眼睛搜尋過去,看到一位中年婦女,她喃喃地叫了一聲媽媽,然後不顧一切地衝出人流,大聲地喊著:米歇爾、米歇爾……然而她的米歇爾??那個世界上唯一關心她的小男孩,再也不會出現了,疼愛她的媽媽也去了天國,永遠不會回來了。孩子無助哀傷的眼神布滿整個銀幕,你也同時體驗到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那種痛讓你錐心蝕骨卻又無能為力。一個天使般純潔的小女孩,根本沒有明白死是怎么一回事的時候,就在一瞬間失去了父母和心愛的小狗。孩子被孤零零地拋在這個冷漠殘酷的成人世界,等待她的是苦難悲慘的生活。自那一刻起,孩子的純真將慢慢失去,憂鬱會爬上她的面龐,她會過早成熟,進人世故的成人世界,而那雙清澈明亮的眼睛也會失去光澤,變得空洞、麻木……戰爭的傷害在這一瞬間表現得尤為悲慘,因為他們還只是孩子啊!盧勒?庫萊曼是公認的“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鋒,他的作品風格里具有一種雜糅或者說朦朧的特質,強調故事,關注現實,同時又很追求視覺的乾淨唯美以及人物性格的細膩,無論敘事還是畫面都純淨、簡約、不著痕跡。這一風格在《禁忌的遊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盧勒·庫萊曼用一種罕見的克制和平靜講述了一個戰爭中的驚人故事,沒有過度的情緒渲染也沒有血肉橫飛的慘烈場面,卻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戰爭那無處不在令人不寒而慄的殘酷。戰爭不僅殘殺生命、把世界變得滿目瘡痍,而且還把美好純潔的心靈撕裂,把人間變成沒有憐憫和愛的冰冷地獄。在那個骯髒的世界,唯有孩子是純潔的,纖塵不染的。孩子的世界沒有殺戮和死亡,只有友誼和忠誠;孩子知道有天堂,知道最親愛的人去了那裡,還有他們的寵物。他們知道為心愛的寵物修建墓地,能讓他們上天堂,於是他們去偷十字架,冒著被大人懲罰的危險。對照孩子的純真和善良,成人世界卻顯得如此冷漠醜陋。他們麻木冷酷,最親的親人死了,他們也無動於衷。他們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為了瑣碎小事與鄰居大打出手,他們整個心思都在為多活一天籌劃著名算計著,戰爭掠奪了親人的生命,讓他們變得一貧如洗,他們竟然沒有仇恨不知反抗,然而對待無辜弱小的孩童時,卻又如此的兇狠無情!盧勒?庫萊曼用孩子的純潔善良來反喻成人的世界,這種對人性和戰爭的反詰,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悲哀的時代。我們不敢去想在這種貧瘠土壤中長大的孩童,將如何去面對他們的未來?電影中,大人們把牛奶中的蒼蠅用同樣骯髒的手指拈出,然後告訴孩子:現在可以喝了。孩子說:髒。她拒絕喝它。可孩子總會長大,為了生活,他們總會喝下有蒼蠅的牛奶,這就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也是那個世界能給出的唯一答案。是戰爭造就了傷害,還是人性的殘暴造就了這一切,我們無法回答。也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緊握雙手,然後說:天主,請讓我們進入天國,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阿門。最後在胸前畫個十字,祈求上帝的寬恕,寬恕我們,寬恕我們對孩子犯下的罪過。
《圓舞曲女郎》
弗朗索瓦中了彩票大獎,獎金高達450萬歐元,他終於可以靠近自己心中的女神達妮埃拉。他靦腆的問她要多少錢,因為這筆交易很特別,他要她成為他的女人,而不只是一夕一朝的歡愉。美色醉人的達妮埃拉同意成交,價格是每月10萬歐元,直到弗朗索瓦分文不名。在拿到一筆預付款後,達妮埃拉搬進了弗朗索瓦的住所。不過可憐的弗朗索瓦卻有著一顆脆弱的心臟,在尤物達妮埃拉的胴體前愈加顯得虛弱不堪,床第之歡讓弗朗索瓦陷入進退兩難的苦惱當中。
幕後故事:貝特朗·布里耶
現年66歲的貝特朗·布里耶193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20歲時以助理導演的身份初涉影壇。1963年他執導了紀錄片《我不知道希特勒》(Hitler,connaispas),這部以走訪的形式描寫年輕人對歷史無知的影片在當時很快得到廣泛關注。在潛心寫作的幾年後,布里耶拍攝了由自己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圓舞曲女郎》(LesValseuses),此片不僅成功奠定了布里耶尖利諷刺社會體制和現象的黑色幽默風格,還讓當時默默無聞的傑拉爾·德帕迪約和派屈克·達瓦爾贏得了國際影壇的讚譽。1978年,布里耶再次起用這兩位演員拍攝了《拋開你的手帕》(Préparezvosmouchoirs),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愷撒最佳電影音樂獎。
此後,布里耶佳作不斷,往往集編導於一身,偶爾入鏡過過戲癮,德帕迪約等著名影星也幾乎成了他的“御用”演員。1978年的《冷餐》(Buffetfroid)為他贏得了愷撒最佳劇本獎;3年後頗具顛覆性的《不倫之戀》(Beau-père)讓他和帕德里克·達爾瓦分獲愷撒最佳男演員提名和坎城金棕櫚獎提名;1984年由阿蘭·德龍主演的《我們的故事》(Notrehistoire)囊括了愷撒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劇本獎;1986年的《晚禮服》(Tenuedesoirée)讓米歇爾·布朗贏得坎城最佳男演員獎;以及後來的《愛的過火》(Tropbellepourtoi)、《感謝你生活》(Mercilavie)、《1,2,3太陽》(Un,deux,trois,soleil)和《欲望街情人》(Monhomme)等片都在愷撒獎及坎城、柏林和威尼斯等電影節獲得不錯的口碑和成績。此外,布里耶還曾在1990年擔任坎城電影節的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