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青甘藍(學名:Brassica napobrassica (L.) Mill.)是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灰藍色,被粉霜;塊根卵球形或紡錘形,肥厚,無辣味,一半在地上為青紫色;莖直立,有分枝,無毛。基生葉倒卵形,長11-15厘米,大頭羽裂,頂裂片長達25厘米,頂端急尖。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後延長達45厘米;花直徑1.5-2厘米。長角果線形,長3-3.5厘米,喙長3-5毫米;果梗較粗,開展,長6-10毫米。種子卵形,長約1毫米,黑棕色。花果期5-6月。
原產於亞洲西部和歐洲,傳入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在中國東北各省區,內蒙古、河北、江蘇等省區栽培較多。適應性很強,喜冷涼濕潤氣候,能適應高原、高寒山區環境。
塊根作蔬菜食用,可鹽醃或醬漬供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也可生食。也有用肉質根和葉餵豬,養牛、羊的。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食用,飼料,
植物學史
蕪青甘藍傳入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中國貴州威寧蕪青甘藍是石門傳教士帶來的,距今已有近70年的栽培歷史,後傳入畢節、大方、思南、貴陽等地。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灰藍色,被粉霜;塊根卵球形或紡錘形,肥厚,無辣味,一半在地上為青紫色,有1紫色長根頸,上有葉或葉痕,一半在地下,兩側各有1條縱溝,從此生出多數側根;莖直立,有分枝,無毛。基生葉倒卵形,長11-15厘米,大頭羽裂,頂裂片長達25厘米,頂端急尖,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或波狀淺裂,側裂片2-4對,越向下越小;葉柄長1.5-2.5厘米;上部及頂部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長1.5-4厘米,寬8-12毫米,頂端急尖,抱莖,邊緣有裂齒,兩面無毛。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後延長達45厘米;花直徑1.5-2厘米;花梗長5-10毫米;萼片線形,長4-5毫米;花瓣淺黃色,倒卵形,長約1厘米,爪長3-5毫米。長角果線形,長3-3.5厘米,喙長3-5毫米;果梗較粗,開展,長6-10毫米。種子卵形,長約1毫米,黑棕色。花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蕪青甘藍適應性很強,喜冷涼濕潤氣候,能適應高原、高寒山區環境,2-3℃種子能緩慢發芽;7-8℃時發芽快,但出苗慢;12-14℃時發芽快,出苗也快;幼苗能忍耐-3至-2℃的低溫,成株能忍受-8至-7℃的短時低溫。營養生長階段最適宜生長溫度15-18℃。一般前期高溫,簇葉生長旺盛,後期低溫有利於肉質根肥大和糖分積累。
蕪青甘藍需水較多,每形成1個單位的乾物質,需消耗600個單位的水。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或高於1000毫米,對其生長均不利。蕪青甘藍是喜光植物,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pH值5-5.5為宜,肉質根膨大需水量較大。在土質黏重的低洼澇地,生長不良,且易爛根。能耐瘠薄,但對生長發育而言,要獲高產、穩產,仍需充分滿足水肥需要。
分布範圍
原產於亞洲西部和歐洲。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江蘇等省區栽培較多,後傳入南方各省在高海拔地栽培,適宜在江蘇、上海、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威寧、畢節、大方、思南、貴陽等)栽培。
繁殖方法
選擇播種期的原則是塊根膨大期避開高溫期。在中國南方中亞熱帶地區,選秋播或早秋播,塊根膨大期在冬末春初;如夏播,塊根膨大期在秋季。當然,在選擇正確播種期前,要考慮前茬作物情況。蕪青甘藍直播一般採用點播或條播,點播行株距35厘米×25厘米,或30厘米×30厘米,每穴播種6-8粒;條播行距35厘米,每公頃播種量6-8千克。覆土3厘米左右,不可過深。出現4-5片真葉時定苗,穴播的每穴留1-2苗。
栽培技術
輪作與整地:蕪青甘藍不宜連作,最好的前作是豆科作物或豆種牧草及綠肥。蕪青甘藍根部肥大,要選擇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土質過於黏重不利於塊根膨大。播前要深耕碎土。蕪青甘藍需水量大,但不耐澇。
移栽:育苗移栽費工多。但中國南方高溫缺雨季節,採用育苗移栽,可保證苗全、苗壯,可提高產量,並能合理利用耕地。如移栽時苗齡偏大,傷根多,肉質根短,也容易出現畸形根。苗床育苗後,可選擇壯苗,按照行距30-40厘米,株距25-35厘米,挖穴深15-20厘米,在穴內施基肥後,將苗栽入穴內壓實土壤,澆定根水。移栽應選在雨後或陰天的早晨,如氣溫過高,應蓋稻草,或用塑膠薄膜覆蓋。
田間管理:苗期管理的兩大任務:一是及時澆水,保證高的存活率;二是如有缺苗要補栽,保證全苗。肉質根膨大期水分、養分吸收量大,要保證水分供給。肉質根“露肩”,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表皮變硬、變綠,降低塊根品質,要及時中耕培土,使根群發育良好。不能單一施氮肥,會造成莖葉徒長形成“瘋秧”,影響肉質根的膨大。應在施氮的基礎上,增施鉀、磷肥,提高塊根產量。
收穫與利用:在中國南方蕪青甘藍收穫期多在12月到翌年2月,收穫時要肉質根充分成熟,塊根緻密,乾物質多,含糖量高,又耐貯藏。挖回來以後,只要堆在通風乾燥的室內,隨取隨用,不會爛。若用量大,運輸困難,應堆放在畜圈附近。蕪青甘藍同科植物較多,自然雜交率很高,經雜交的種子,由於品種退化,種下後塊根不膨大,產量極低,因此,苗種地要按規定設隔離區。留種的母株不能受凍,要保持好頂芽,可提高收種量,一般每公頃可收種子375-750千克。
主要價值
食用
塊根作蔬菜食用,可鹽醃或醬漬供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也可生食。
飼料
蕪青甘藍是豬、牛、羊、馬兔等各種畜禽的良好飼料,尤其在解決冬春淡季飼料上有重要意義。肉質根新鮮基葉含水量高達80-90%。主要是鮮喂,也可製成青貯料。紐西蘭南島大面積種植蕪青甘藍,用電圍欄放牧,效果很好。肉質根可作冬季牛、羊的補充飼料。蕪青甘藍一般每公頃可產肉質根45-52.5噸,高的可達75-112.5噸,產鮮莖葉15-18噸。
蕪青甘藍餵母畜,有利於配種、產仔和泌乳。用蕪青甘藍餵肉牛、肥育豬,可提高瘦肉率,且肉色深、肉質好。奶畜餵蕪青甘藍可提高奶產量。蕪青甘藍的肉質根和鮮莖葉,營養價值高,但適口性稍差,新鮮莖葉稍有苦味,肉質根有辣味,豬能較好採食。奶牛大量、長期餵食,牛奶可能會有那種苦味或辣味。要改善這種狀況,可在飼餵前洗淨,與其他青綠飼料或鮮牧草混合、切碎打漿,乳牛日餵量30-40千克,奶和奶油中均不會產生此味。餵成年豬的蕪青甘藍也要粉碎或打漿,日餵量4-6千克。餵牛、豬都不宜整喂,以防哽塞。冬季將蕪青甘藍肉質根切碎煮熟,拌入飼料中,可替代部分精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