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須鰨, Paraplagusia blochi (Bleeker, 1851) ,舌鰨科須鰨屬的一種魚類。短須鰨,體長舌形;兩眼均位於左側,兩眼分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布氏須鰨
- 拉丁學名:Paraplagusia blochi (Bleeker, 1851)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鰈形目
- 科:舌鰨科
- 屬:須鰨屬
- 種:布氏須鰨
- 英文名:Tonguefish
基本情況,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世界分布,地理分布,
基本情況
中文名:布氏須鰨
英文名:Tonguefish
科名:Cynoglossidae
科中文名:舌鰨科
同種異名:Paraplagusia blochi
乘精艱 模式種產地:Batavia,Cheribon,Tegal,Tjilatjap,Samarang[Semarang],Rembang,Surabaja,Pasurman,insea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7-80米
最大體長:22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科中文名:舌鰨科
同種異名:Paraplagusia blochi
乘精艱 模式種產地:Batavia,Cheribon,Tegal,Tjilatjap,Samarang[Semarang],Rembang,Surabaja,Pasurman,insea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7-80米
最大體長:22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有眼側具一管狀鼻孔位於下眼前方,無眼側具兩鼻孔,前鼻孔為管狀,後鼻孔則為孔裂狀。口下位,口裂顯著成鉤狀彎曲;不達下眼後緣。眼側唇緣具觸鬚或穗狀物;眼側無齒,盲側具細小絨毛狀齒;鋤骨與齶骨無齒。鰓膜與峽部分離。有眼側被櫛鱗,且側線二條,側線鱗數73-83;兩側線間鱗數15-16;無眼側則被圓鱗,且無側線。背鰭與臀鰭與尾鰭相剃判章連;無胸鰭;腹鰭臭熱與臀鰭相連;尾籃企祝永鰭尖形;背鰭鱗數再享殼采94-104;臀鰭軟條數70-79;腹鰭軟條數4;尾鰭軟條數6-8;脊椎骨數46-48。眼側體褐色,無明顯斑塊,各鰭色深。
棲所生態
棲息於較淺海域的泥沙底質環境。肉食性魚類,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以底拖網捕獲較多,終年皆有產。本種碑希廈魚以製成扁魚酥較多,但體型大者可供油炸或油煎。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仔探燥區,西起阿曼,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亞。本島各地沙質海域皆產,以東北部及南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