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榴(學名:Bredia oldhamii Hook. f.)是野牡丹科、野海棠屬小灌木。分枝多;莖圓柱形,灰白色,幼枝黑褐色,近無毛或被微柔毛。葉片堅紙質,長圓狀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由鬆散的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花梗近無毛;花萼漏斗形,具鈍四棱;花瓣卵狀長圓形,頂端急尖;雄蕊4長4短,花葯線狀披針形,基部由藥隔下延成短柄;子房半下位,卵形,頂端具膜質冠。蒴果杯形,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杯形,具鈍四棱,頂端平截,幾無毛。
分布於中國台灣。生於海拔200-2500米的山間林下。
花梗鮮紅色伸展在亮麗的綠葉之上,在花朵未綻開前,先端呈深粉紅色的花苞,待其盛開時,鮮黃色的花絲及粉紅色的花葯長長地伸出白色的花朵外,呈現淡雅的畫面,在銀亮的葉片襯托下更顯出色。可作為小品盆栽、大型植栽及庭園景觀布置等用途。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育植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1936年,Ohwi發表一變種卵葉金石榴(Bredia oldhamii var. ovata Ohwi),認為與金石榴的主要區別是,萼片的長短,展開的程度及雄蕊的形狀。耿煊(1955年)認為該變種不能成立,但他也未看到模式標本,看來合併也不一定可靠。而“植物智”網站已經將卵葉金石榴修訂為金石榴的異名。
形態特徵
小灌木,分枝多;莖圓柱形,灰白色,幼枝黑褐色,近無毛或被微柔毛,鈍四棱形。葉片堅紙質,長圓狀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長5-11厘米,寬1.5-2.5(-3.5)厘米,近全緣或具密細鋸齒,離基3出脈,離基1-1.5厘米,葉面無毛,基出脈微凹,背面被極細的微柔毛,基出脈、側脈隆起,細脈不明顯;葉柄長5-15(-2.5)毫米。
由鬆散的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長約7厘米,寬11厘米,花梗長約1.1厘米或幾無梗,近無毛;花萼漏斗形,具鈍四棱,被微柔毛,管長約5毫米,裂片廣三角形,長不到1毫米;花瓣卵狀長圓形,頂端急尖,長約7毫米;雄蕊4長4短,長者長14-16毫米,花葯線狀披針形,微彎,長6-7毫米,基部由藥隔下延成短柄,柄長約2毫米,短者長6-7毫米,花葯披針形,長3-4毫米,基部具小瘤,藥隔下延呈短距;子房半下位,卵形,頂端具膜質冠。蒴果杯形,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杯形,具鈍四棱,頂端平截,幾無毛,長約5毫米,直徑3.5-4毫米。花期約5月。
近種區別
金石榴與野海棠(Bredia hirsuta var. scandens Ito etMatsum.)外觀相似,皆有野牡丹科植物的典型縱向葉脈。相異之處主要在於葉片、莖與花葯顏色、植株覆毛程度及毛之顏色。金石榴的莖、葉柄及葉有毛,覆毛程度較為稀疏,而花梗則光滑無毛;野海棠全株覆有粗毛,覆毛程度較密,呈紫色,且花梗密被腺毛或多細胞毛。另外葉片、莖與花葯顏色亦是辨別兩者的方法,金石榴葉色鮮綠、明亮,莖呈綠色,花葯呈粉紅色;野海棠葉色濃緑、略帶紫色,莖呈紫色,花葯則呈深粉紅色。在分布方面,金石榴在主要分布在中國台灣東部及東南部,野海棠則於全島均可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生於海拔200-2500米的山間林下。
育植技術
春秋二季為金石榴繁殖適期,可採行播種或扦插繁殖。扦插時插穗宜取2-3節,葉片適量去除約留2葉,直接插植於沙床中。沙床宜有噴霧或灑水設施為佳,注意需隨時補充水分,以防止插穗脫水,利用沙床扦插繁殖之存活率可達95%以上。另可利用無土介質來扦插,以保水力強、通氣性良好的介質為佳,以泥炭土、珍珠石體積比1:1為例,扦插存活率可達90%以上。栽培介質方面,同樣以保水力強、通氣性良好為重要條件,金石榴在泥炭土、珍珠石、4號蛇木屑體積比1:1:1的栽培介質培育下,其生育情形較為良好。
金石榴原生於林緣、林下等半日照的環境,故栽培時宜適度遮陰,遮光率約50%較為適宜。肥培管理方面,在種植或移植前介質可拌入少量的有機肥或於介質底部加入少許緩效性肥料,而後每年宜間隔施用緩效性肥料三、四次,或適度施以化學性液肥即可生育良好,但於開花期應停止施肥。花期結束後進行整枝修剪,將頂芽及冗枝適度修剪,除可整理樹勢外並增加側芽生長,使植株展幅擴大,來美化姿態。
主要價值
金石榴光滑且細長的鮮紅色花梗長長地伸展在亮麗的綠葉之上,在花朵未綻開前,先端呈深粉紅色的花苞,如繁星般灑在緣葉片上,待其盛開時,鮮黃色的花絲及粉紅色的花葯長長地伸出白色的花朵外,呈現淡雅的畫面,在銀亮的葉片襯托下更顯出色。可作為小品盆栽、大型植栽及庭園景觀布置等用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