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大樓(市政廳大樓)

市政署大樓

市政廳大樓一般指本詞條

市政署大樓(葡萄牙語:Edifício Sede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Municipais),舊稱市政廳,建於1784年,經多次重修,至1874年始成今日規模,並於南歐建築藝術總體特色中呈現出多樣風格。

市政署大樓整個立面線腳簡約,門窗露台比例允當,色彩自然,具有強烈的水平感。內牆自下及腰遍貼藍白兩色青花磁磚,為典型葡式裝飾,牆上嵌有與澳門歷史有重大關係的石碑;門廳後有一天井,以階梯連通小巧別致的後花園、二樓的會議廳及圖書館。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民政總署大樓(現市政署大樓)包含在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政署大樓
  • 外文名:Edifício Sede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Municipais(葡萄牙語)
  • 地理位置:澳門特別行政區大堂區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新馬路) 163號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開放時間:09:00—21:00
  • 門票價格:免費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主要景點,大禮堂,小教堂,會議室,藏書樓,石雕,花園,畫廊,禮品廊,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583年,澳門議事會成立,又稱議事局,俗稱“金巴喇”(Camara),主要由居住在澳門的具有選舉權的葡萄牙人自行選舉組成,是當時居澳葡人的內部自治組織。
1784年,議事會大樓建成。
1835年2月22日,議事會被解散,設立市政廳,更名為市政廳大樓。
1834年1月9日,葡萄牙頒布的市政選舉法令重新進行選舉。
1874年,因颱風破壞和白蟻侵蝕,市政廳大樓重修。
1876年,市政廳大樓重修完成,形成現在的規模。
1929年,市政廳大樓二樓的議事亭藏書樓啟用。
1940年,市政廳大樓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建工程完工,設立天主教小教堂。
1985年,畫廊投入使用。
2002年1月1日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撤銷臨時澳門市政局和臨時海島市政局,將兩者的權力和義務轉給民政總署,該大樓因而更名為民政總署大樓
2012年12月12日,禮品廊投入使用。
2019年1月1日起,市政署設立,該大樓因而更名為市政署大樓。1月10日,民政總署大樓圖書館更名為議事亭藏書樓。
市政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更名為市政署大樓

建築特色

市政署大樓立面顯示文藝復興古樸作風,為兩層樓宇。建築帶有明顯的南歐浪漫色彩,白色的牆身、墨綠色的門窗,加上由花崗石線腳劃分的立面。整個立面線腳簡約,門窗露台比例允當,色彩自然,具有強烈的水平感。高14.5米,寬44米,由花崗石線腳劃分為左中右三等份,中間部分稍為突前,頂部設三角形山花,其高為17米。而寬2.2米,高4.5米之大門入口也設於此部分,其兩邊豎有花崗石多立克壁柱,壁柱支撐同樣材料的門楣。大門入口兩側開有一直長方形之視窗,並以花崗石作窗框,二層部分開有三個落地大窗,窗頂有三角形之窗楣,各窗間以一露台連成一氣,露台欄桿由鐵桿構成,立面兩側部分上下各開有四個窗戶,其式樣與中間部分相同,即上層為帶窗楣落地大窗,下層為簡單方形窗。
市政署大樓在平面上作三進深發展:一樓第一進深中間為門廳, 兩側為展覽或公共空間,其內牆自牆腳到腰部均貼上藍白色之葡國瓷磚,是典型的葡式裝飾手法,二樓相應位置則是會議室及圖書館;第二進深主要為行政區,亦為兩層高建築,但樓高稍低於前面建築;最後一進深則布置一小巧別致的後花園,三道空間由一帶有梯級之拱洞連線。
市政署大樓側立面並沒有跟隨正立面的新古典風格,除色彩上及材料上有所呼應外,門窗開設較為自由,主要因內部功能而定,故其間距、尺寸不一,有些地方甚至二窗共用一窗楣,而巴洛克斷山花式窗楣,也在二樓窗楣上有所體現。
市政署大樓內牆自下及腰遍貼藍白兩色青花磁磚,為典型葡式裝飾,牆上嵌有與澳門歷史有重大關係的石碑;門廳後有一天井,以階梯連通小巧別致的後花園、二樓的會議廳及圖書館。
市政署大樓(市政廳大樓)

主要景點

大禮堂

大禮堂用作舉行儀式、會議及新聞發布會,亦是市政署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舉行面向市民的公開例會的地方。大禮堂空間寬敞,木製的家具及裝潢工藝精巧,天花與牆的交接處飾有手繪圖案。

小教堂

天主教小教堂位於大禮堂內的一側。昔日澳門議事會例會開始前,與會者在此進行祈禱或進行彌撒。小教堂內供奉著無原罪聖母像和澳門主保若翰洗者像。

會議室

市政管理委員會在會議室舉行會議,以及接待貴賓的地方。

藏書樓

議事亭藏書樓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為設計藍本,裝潢和家具陳設具有濃厚的古典氣息。《澳門新聞》(Notícias de Macau)先後在1949年及1951年轉載《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和發表評論文章,讚揚這間圖書館的設計,並認為該館是當時東方最豪華的圖書館之一。
議事亭藏書樓在1929年啟用,是澳門中央圖書館的前身,也是服務時間最長和館藏價值較高的圖書館之一,專門收藏17世紀至20世紀中葉的外文古籍,特別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此外,還有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葡文報紙,包括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也是澳門有史以來第一份報紙,即1822年創刊的葡文《蜜蜂華報》(A Abelha da China)。
市政署大樓(市政廳大樓)
議事亭藏書樓

石雕

大堂四周鑲嵌著具歷史價值的石雕,是昔日賈梅士博物院在大樓內設館時,從澳門各處搜羅的。其中位於花園拱門入口上方的聖母像浮雕原鑲嵌在澳門最早的慈善機構──仁慈堂內,教堂在1883年拆卸時,浮雕便移送至此。

花園

花園的牆身飾有傳統葡式瓷磚,以藍白色為主調,與青花瓷十分相似。園內後方豎立著兩個石球,一個刻有葡萄牙盾徽,另一個刻有渾天儀圖案,象徵著葡萄牙對地理大發現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及其偉大的航海事業和探險精神。此外,花圃左右兩方還豎立著兩尊半身石雕塑像,一尊是葡萄牙詩人賈梅士,其所著的《葡國魂》聞名於世,另一尊是教育家狄若翰,以紀念市政廳管理市立學校的年代。後方噴泉頂部是一個帶有皇冠的盾徽,而中間左右兩邊各飾有一串葡萄藤。

畫廊

畫廊位於大堂右側,經常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展覽。

禮品廊

禮品廊位於市政署大樓地下側廳,銷售市政署及澳門特式的紀念品及書刊。禮品廊的設計以簡潔的白色色調及自然的木材質料為主,而牆身則以具葡萄牙特色的藍白瓷磚作粉飾,務求令禮品廊的內觀與市政署大樓內的牆身設計主調保持一致。
市政署大樓(市政廳大樓)

歷史文化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20/2008號行政法規,中國銀行獲準發行1000元、500元、100元、50元、20元、10元澳門元新版鈔票,壹仟圓鈔票的正面主景圖案為民政總署大樓(現市政署大樓)。
文物說明牌為210×210×1750毫米的正方柱體,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式傳統建築群體前的石制碑銘,採用簡約的外型設計、戲劇化的一比八高寬比,提供了足夠的可閱讀篇幅,符合一般人的視線高度,又不占用太多城市街道空間。建材使用了紅銅片,有耐用和易於清洗的特點;基本放置於文物的正立面一側或圍牆外,主要衡量準則為不影響文物的視覺景觀,不影響途人又易於被發現。廣場前地說明牌則更多考慮遊人的行走路線,方便遊人參閱;提供三面可閱讀空間,其中一面背靠牆身,其他三面分別刻上中文、葡文,英文及日文,內容包括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標誌、“澳門歷史城區”字樣、文物名稱,以及簡要文字說明。
2008年7月31日,《世界遺產(通用郵票)》在澳門發行,其中包含一張主圖案為市政署大樓。
市政署大樓(市政廳大樓)
世界遺產(通用郵票)

文物價值

市政署大樓是澳門最早建設和最重要的公共建築物,曾經作為葡萄牙人在澳門實行自治的官署市政廳及回歸後的民政總署大樓,現為市政署的總部辦公大樓。
市政署大樓(市政廳大樓)
市政署大樓俯視圖

文物保護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民政總署大樓(現市政署大樓)包含在內。
2019年1月1日,市政署大樓(原市政廳舊址)入選《澳門不動產名錄》,評定為紀念物,代碼MM018。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市政署大樓位於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大堂區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新馬路) 163號。
市政署

開放時間

大樓:09:00—21:00
畫廊:09:00—21:00(當有展覽舉辦時才對外開放)

交通信息

遊客可乘坐澳門公共巴士2、3、3A、3X、4、5、6A、8A、10、10A、11、18、18A、19、21A、26A、33、101X、N1A、N1B、N3路到達市政署大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