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小姐的午夜》是2014年3月1日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菁。
基本介紹
- 書名:巴黎小姐的午夜
- 作者:董菁
- ISBN:7307115085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巴黎小姐的午夜》的文字有一種戀人絮語般的親和力,無論是讀書、聽音樂,還是看電影,她都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品頭論足,而更像是一個身臨其境的參與者,她和他們一起歡愛一道悲傷,然後用語言將那些碎片般的光陰恰如其分地鑲嵌在時光現場。這些精靈一般的文字,為我們平庸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天使之光。
作者簡介
天蠍座。生於武漢古老長街。喜歡宅在—個綴滿小說、音樂、電影的秘密花園。專欄作家。有小說結集。現居北京。
圖書目錄
序:董菁和她的電影世界
巴黎小姐的午夜
那些瑪蓮娜教給我們的
別樣的晚秋
誰是你今生唯一的朗讀者
盜夢音魂
藍
黑蝶漫舞
被荒野感動
芭比的誘惑
巴黎小姐的午夜
美麗如老貓
城市·心事獨白
白衣飄飄的年代
桃姐在你身邊
愛如風塵
《色戒》這道晚茶
白衣飄飄的年代
生命,是那場阿根廷之旅
初戀像冰一樣化掉了
致敬,我們的11歲
你是春嬌,他是志明
她和她的故事
美麗人生
如果下輩子我還記得你
看岩井的下午
《看電影》VS《電影世界》
書屋電影夢
文藝青年的寵物物語
天使在我們身邊
看不見的卡爾維諾和那些城市
那一片輕輕晃蕩的海
男孩周杰倫和那些電影
另一種活法
如果下輩子我還記得你
淘碟記
那些花兒,那些聲音
只愛陌生人
如果你不愛糖果
北京微聞
星外來客
我的台北
吶喊
暮色,新月
音樂的姿態
黑暗之光
那些花兒,那些聲音
後記
巴黎小姐的午夜
那些瑪蓮娜教給我們的
別樣的晚秋
誰是你今生唯一的朗讀者
盜夢音魂
藍
黑蝶漫舞
被荒野感動
芭比的誘惑
巴黎小姐的午夜
美麗如老貓
城市·心事獨白
白衣飄飄的年代
桃姐在你身邊
愛如風塵
《色戒》這道晚茶
白衣飄飄的年代
生命,是那場阿根廷之旅
初戀像冰一樣化掉了
致敬,我們的11歲
你是春嬌,他是志明
她和她的故事
美麗人生
如果下輩子我還記得你
看岩井的下午
《看電影》VS《電影世界》
書屋電影夢
文藝青年的寵物物語
天使在我們身邊
看不見的卡爾維諾和那些城市
那一片輕輕晃蕩的海
男孩周杰倫和那些電影
另一種活法
如果下輩子我還記得你
淘碟記
那些花兒,那些聲音
只愛陌生人
如果你不愛糖果
北京微聞
星外來客
我的台北
吶喊
暮色,新月
音樂的姿態
黑暗之光
那些花兒,那些聲音
後記
後記
還是這座城市。還是這扇視窗。窗外,飛鳥不變。建築依舊。夜聲如昔。小孩子們長大了,又來了一撥小孩子。樓下閒談的婦人也不變。這個世界,永恆著的是那么美麗。也是那么殘酷。這個世界,變化著的是那么勇敢,也是那么溫暖。
前些天,從北京返漢,爸爸照例去機場接我。我又開口說起了武漢話。回到家,媽媽準備了清香的米粥。我的小房間,像只貓咪安靜地看著我。眯縫著眼,隨後.懶懶地打了個哈欠。
幾年前,當這隻貓咪還很小的時候,我就與它為伴。還是這座城市。還是這扇視窗。我和貓咪都餓了,就吞下一些書,一些碟片。貓咪睡著了,我就揉揉它的肚子,幫助它消化。
於是,我在這扇窗前,點著燈光,寫下這些文字。有時下著雨,就像此刻的窗外。
在那些沒有未來的日子裡,貓咪是我唯一的朋友。這問房問。它就是我的朋友,我的男友,我的閨蜜。我不寂寞,況且,還有我的書,影碟。我們日夜廝守。相互慰藉。
如果我注定是一隻蝴蝶,那么在破繭成蝶之前,會有一段被包裹在蛹中掙扎蛻變的時光。在那一隻小小的蛹中,我就是自己的王。我開通了部落格。2007年的7月,我有了自己的部落格。我對自己說,裡面的每一篇博文,都是一篇自己的作品。
寫作,是我對這個世界的吶喊和抵抗。在每一個深夜,也是在這扇窗前,我一個人寫著。快樂而富足。興奮而驕傲。我將文章發表到網上,然後不時點擊刷新,看到那個數字慢慢變大,幸福無比。我在自己的房間裡,自導自演,自己搭建舞台為自己頒獎。星光熠熠。
我寫下了這些文字。代表我,與這個世界交談。然後,這些文章開始發表在北京、珠海等地的報刊上。然後,《中國文藝家》與《大武漢》雜誌為我開設了電影隨筆專欄。直到今天,“菁點電影”專欄仍然在我的家鄉繼續生長。
現在,這些文字又要集結出版,與更多的讀者見面了。在此,我要謝謝武漢大學出版社,謝謝父親母親。謝謝我的先生任傑,謝謝你給了我破繭成蝶的那片森林。
我愛你們。
董菁 2013年5月16日於漢口
前些天,從北京返漢,爸爸照例去機場接我。我又開口說起了武漢話。回到家,媽媽準備了清香的米粥。我的小房間,像只貓咪安靜地看著我。眯縫著眼,隨後.懶懶地打了個哈欠。
幾年前,當這隻貓咪還很小的時候,我就與它為伴。還是這座城市。還是這扇視窗。我和貓咪都餓了,就吞下一些書,一些碟片。貓咪睡著了,我就揉揉它的肚子,幫助它消化。
於是,我在這扇窗前,點著燈光,寫下這些文字。有時下著雨,就像此刻的窗外。
在那些沒有未來的日子裡,貓咪是我唯一的朋友。這問房問。它就是我的朋友,我的男友,我的閨蜜。我不寂寞,況且,還有我的書,影碟。我們日夜廝守。相互慰藉。
如果我注定是一隻蝴蝶,那么在破繭成蝶之前,會有一段被包裹在蛹中掙扎蛻變的時光。在那一隻小小的蛹中,我就是自己的王。我開通了部落格。2007年的7月,我有了自己的部落格。我對自己說,裡面的每一篇博文,都是一篇自己的作品。
寫作,是我對這個世界的吶喊和抵抗。在每一個深夜,也是在這扇窗前,我一個人寫著。快樂而富足。興奮而驕傲。我將文章發表到網上,然後不時點擊刷新,看到那個數字慢慢變大,幸福無比。我在自己的房間裡,自導自演,自己搭建舞台為自己頒獎。星光熠熠。
我寫下了這些文字。代表我,與這個世界交談。然後,這些文章開始發表在北京、珠海等地的報刊上。然後,《中國文藝家》與《大武漢》雜誌為我開設了電影隨筆專欄。直到今天,“菁點電影”專欄仍然在我的家鄉繼續生長。
現在,這些文字又要集結出版,與更多的讀者見面了。在此,我要謝謝武漢大學出版社,謝謝父親母親。謝謝我的先生任傑,謝謝你給了我破繭成蝶的那片森林。
我愛你們。
董菁 2013年5月16日於漢口
序言
十五年前,在一次作文課上。老師問董菁:你的文章是如何構思的?董菁答:我沒有構思!頓時語驚四座!
從此以後,大家都認為她是一個個性十足的人。而事實上她只不過是說了一句真話而已。在中國,很多場合說真話是需要勇氣的。十五年後,時過境遷.她定居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而不變的是她的寫作方式依舊不必構思,依舊隨感而發。
她經常周末一個人從北京飛回武漢去淘碟。她可以把“動機不純”的中國電影罵得狗血噴頭。取名“爛片”。面對影片,她時常淚流滿面,為電影大膽表現出人性的真實而感動;時而拍手叫絕,為導演別致的表達和電影的獨特折服,然後,愉快認真地寫一篇文章。
做個電影導演是她兒時的夢想。我還聽她父親講起過,她在大學的時候,就曾經和父母爭吵鬧著要退學,只是因為想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
如今,她沒有如願成為導演,而成了一位年輕的作家。但電影依舊是她心中的夢想。我不能說她是一個為電影和文學而生的人,但我可以確信她是一個可以為了電影和文學的夢想奮鬥一生的人。
董菁我是了解的,想想從2010年相識到今天已有三個年頭。這三年中,我們一起經歷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有辛酸、有無奈也有歡樂,這一切回憶起來又都是幸福的。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當代電影了解不多的人來說,進入她的精神世界,如同演繹了一部浪漫的電影,因為我們都記得那棵美麗的山楂樹。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大多有看露天電影的經歷。記得兒時在河北的農村,每逢節日,在村子中間的馬路上,或者曬小麥的廣場上,都會架起放電影的幕布,至今我依然記得,那皺皺的幕布兩側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鄉親們的說笑聲,孩子們的吵鬧聲與電影開始前宣傳計畫生育的廣告聲混雜在一起,那真是一個獨特的景觀。在一向業餘文化生活匱乏的農村,能看一場電影真是一種幸福,每每回憶起我的童年,露天電影院的場景歷歷在目。一直到今天,我還懷念那個物質貧乏且情感樸素的年代。
董菁和我是同齡人,生長在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我們有著相同的歷史記憶。不同的是她出生在長江之濱,一個有著深厚文學傳統的家庭,從小在書堆里長大,對繪畫和音樂也有涉獵,當然文學於她自然如近水樓台,而對於電影的熱愛我想更多的是性格使然吧。
如今,看電影是她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每每有新片上映,就一定會第一時間去看。她和電影如同談了一場永不結束的戀愛。而每次和她一起觀影的過程,我卻成了旁觀者。我習慣坐在她的左邊,是因為她喜歡坐在我的右邊,這只是習慣。
因為承擔著兩份雜誌的電影評論專欄,每個月的觀影和撰稿是董菁必不可少的工作,影評創作她是一點也不會馬虎的,選題極為挑剔,只有當電影結束後淚流滿面,或拍案叫絕,這部電影才可以成為她創作的題材。因為我知道,影評是她心靈的文字。在看過的電影中,她更青睞小眾的文藝片。與電影的投入和演員的人氣無關,她說那樣的電影更真實。
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脫俗的人,因為自從事文學創作那一天開始,她就表現出了一種對迎合市場、取悅大眾的世俗文學的不屑,和對一些為金錢所收買無職業底線作家的鄙視。對於董菁的影評。我個人認為,無論是評論方式還是思想觀點的表述,都是有其獨特性格的。然而在今天這樣一個提倡“和諧”的社會中會略顯不合時宜。
對於影片的評論方式,她不同於一般的評論家對作品進行影片結構、導演技巧、演員表現、劇情設定的闡述與剖析。她的影評更像一篇精緻的散文,更像一部充滿寓意的小說。她並不注重對於原影片故事情節的複述,也不會直接用說明性的文字一一剖析,而是在原影片的基礎之上對原著重新解讀,將自我的審美、意識、觀念滲透其中,進行藝術的二度創作。原有劇情只會成為她思想表達的一個線索,過後你會深深感覺到她的情感、觀點、思想在文章中若隱若現。我一直都推崇意象評論,且固執地認為好的藝術評論一定是感性的。用藝術的方式評判藝術是否更準確呢?我不知道。對於藝術作品,我堅信沒有最好的技巧,只有最合適的表達。世界上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表現形式,最好的形式一定是帶有藝術家的DNA。語言樸素,情感充沛,是最好的表達。
我欣賞董菁對於文學的真誠,更欣賞她在任何電影作品面前不卑不亢的姿態,即使榮獲奧斯卡大獎的影片,也絕不會因為獲獎的原因而一味恭維,也不會因為權威評論家的推崇而順情美言。更多時候,她是用細膩而犀利的言語闡釋著自己的觀點和不同的解讀。而這一切又源於獨立的思考。
藝術家注定是孤獨的,甚至帶有淡淡的憂傷。我欣賞這樣的態度,因為真正的藝術是要用生命去體驗的。
有人說她是一個“單純”的人,我一直為這樣的評價羨慕不已。因為在我看來,從事藝術創造需要“單純”,藝術作品往往因為“單純”而有力量,藝術家也因為“單純”而變得可愛、可敬,在今天這樣一個世俗化、市場化泛濫的時代,能夠保持一份高貴的“單純”,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境界。在中國人精神和自我意識集體迷失的時候,能夠遵循內心的聲音,做心靈的主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董菁的散文集即將付梓,我發自內心地為她高興。這本書不僅包含了近年來她對電影藝術的思考,還包括她對音樂、文化、城市、電視等領域的獨特感悟。對於董菁來說,這應該是她文學道路上的一個小小驛站,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回首望去曾經有過的挫折、痛苦、困惑與孤獨,都是你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巨大財富。你的作品已經做了很好的詮釋。
春天到了,小區里竹林邊的那棵玉蘭花已經盛開.它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癸巳年草長鶯飛時節於京東燕郊
從此以後,大家都認為她是一個個性十足的人。而事實上她只不過是說了一句真話而已。在中國,很多場合說真話是需要勇氣的。十五年後,時過境遷.她定居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而不變的是她的寫作方式依舊不必構思,依舊隨感而發。
她經常周末一個人從北京飛回武漢去淘碟。她可以把“動機不純”的中國電影罵得狗血噴頭。取名“爛片”。面對影片,她時常淚流滿面,為電影大膽表現出人性的真實而感動;時而拍手叫絕,為導演別致的表達和電影的獨特折服,然後,愉快認真地寫一篇文章。
做個電影導演是她兒時的夢想。我還聽她父親講起過,她在大學的時候,就曾經和父母爭吵鬧著要退學,只是因為想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
如今,她沒有如願成為導演,而成了一位年輕的作家。但電影依舊是她心中的夢想。我不能說她是一個為電影和文學而生的人,但我可以確信她是一個可以為了電影和文學的夢想奮鬥一生的人。
董菁我是了解的,想想從2010年相識到今天已有三個年頭。這三年中,我們一起經歷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有辛酸、有無奈也有歡樂,這一切回憶起來又都是幸福的。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當代電影了解不多的人來說,進入她的精神世界,如同演繹了一部浪漫的電影,因為我們都記得那棵美麗的山楂樹。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大多有看露天電影的經歷。記得兒時在河北的農村,每逢節日,在村子中間的馬路上,或者曬小麥的廣場上,都會架起放電影的幕布,至今我依然記得,那皺皺的幕布兩側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鄉親們的說笑聲,孩子們的吵鬧聲與電影開始前宣傳計畫生育的廣告聲混雜在一起,那真是一個獨特的景觀。在一向業餘文化生活匱乏的農村,能看一場電影真是一種幸福,每每回憶起我的童年,露天電影院的場景歷歷在目。一直到今天,我還懷念那個物質貧乏且情感樸素的年代。
董菁和我是同齡人,生長在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我們有著相同的歷史記憶。不同的是她出生在長江之濱,一個有著深厚文學傳統的家庭,從小在書堆里長大,對繪畫和音樂也有涉獵,當然文學於她自然如近水樓台,而對於電影的熱愛我想更多的是性格使然吧。
如今,看電影是她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每每有新片上映,就一定會第一時間去看。她和電影如同談了一場永不結束的戀愛。而每次和她一起觀影的過程,我卻成了旁觀者。我習慣坐在她的左邊,是因為她喜歡坐在我的右邊,這只是習慣。
因為承擔著兩份雜誌的電影評論專欄,每個月的觀影和撰稿是董菁必不可少的工作,影評創作她是一點也不會馬虎的,選題極為挑剔,只有當電影結束後淚流滿面,或拍案叫絕,這部電影才可以成為她創作的題材。因為我知道,影評是她心靈的文字。在看過的電影中,她更青睞小眾的文藝片。與電影的投入和演員的人氣無關,她說那樣的電影更真實。
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脫俗的人,因為自從事文學創作那一天開始,她就表現出了一種對迎合市場、取悅大眾的世俗文學的不屑,和對一些為金錢所收買無職業底線作家的鄙視。對於董菁的影評。我個人認為,無論是評論方式還是思想觀點的表述,都是有其獨特性格的。然而在今天這樣一個提倡“和諧”的社會中會略顯不合時宜。
對於影片的評論方式,她不同於一般的評論家對作品進行影片結構、導演技巧、演員表現、劇情設定的闡述與剖析。她的影評更像一篇精緻的散文,更像一部充滿寓意的小說。她並不注重對於原影片故事情節的複述,也不會直接用說明性的文字一一剖析,而是在原影片的基礎之上對原著重新解讀,將自我的審美、意識、觀念滲透其中,進行藝術的二度創作。原有劇情只會成為她思想表達的一個線索,過後你會深深感覺到她的情感、觀點、思想在文章中若隱若現。我一直都推崇意象評論,且固執地認為好的藝術評論一定是感性的。用藝術的方式評判藝術是否更準確呢?我不知道。對於藝術作品,我堅信沒有最好的技巧,只有最合適的表達。世界上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表現形式,最好的形式一定是帶有藝術家的DNA。語言樸素,情感充沛,是最好的表達。
我欣賞董菁對於文學的真誠,更欣賞她在任何電影作品面前不卑不亢的姿態,即使榮獲奧斯卡大獎的影片,也絕不會因為獲獎的原因而一味恭維,也不會因為權威評論家的推崇而順情美言。更多時候,她是用細膩而犀利的言語闡釋著自己的觀點和不同的解讀。而這一切又源於獨立的思考。
藝術家注定是孤獨的,甚至帶有淡淡的憂傷。我欣賞這樣的態度,因為真正的藝術是要用生命去體驗的。
有人說她是一個“單純”的人,我一直為這樣的評價羨慕不已。因為在我看來,從事藝術創造需要“單純”,藝術作品往往因為“單純”而有力量,藝術家也因為“單純”而變得可愛、可敬,在今天這樣一個世俗化、市場化泛濫的時代,能夠保持一份高貴的“單純”,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境界。在中國人精神和自我意識集體迷失的時候,能夠遵循內心的聲音,做心靈的主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董菁的散文集即將付梓,我發自內心地為她高興。這本書不僅包含了近年來她對電影藝術的思考,還包括她對音樂、文化、城市、電視等領域的獨特感悟。對於董菁來說,這應該是她文學道路上的一個小小驛站,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回首望去曾經有過的挫折、痛苦、困惑與孤獨,都是你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巨大財富。你的作品已經做了很好的詮釋。
春天到了,小區里竹林邊的那棵玉蘭花已經盛開.它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癸巳年草長鶯飛時節於京東燕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