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三月,是巴馬壯族人民的傳統歌節。唱山歌成為廣西巴馬長壽老人們舒暢身心的重要方式。巴馬村村寨寨,民風淳樸,壯瑤歌手代代相傳。
傳統習俗,山歌調子,廣西山歌王,
傳統習俗
按照傳統習俗,在歌圩前夕,人們以自織自染的黑、白、藍各色上布在山邊搭蓋歌棚。節前,家家戶戶以楓樹葉、紅藍草等浸泡糯米,歌節的當天清晨,蒸煮五色糯米飯,染紅綠雞蛋,殺雞殺鴨,備好佳肴。青年男女們更是精心打扮一番,尤其是女青年,一個屯同一種打扮,腳踏繡花鞋,身穿同一衣褲,不包頭巾的,則頭上佩戴各色絨花。
上午八九點鐘,吃團圓飯之後,青年男女帶上五色糯米飯和裝有紅綠雞蛋的玲瓏絲網袋,一群群、一隊隊的從各村屯匯集歌場。到歌場後先逛一周,物色對象,然後入棚對歌,一問一答,從朝到暮,通宵達旦。對歌的內容有敘事歌、情歌、盤問歌、勞動歌、訴苦歌等等,對歌保持一定的距離,男女各一排。
山歌調子
壯族山歌調子主要有巴馬、所略、甲篆、那社等,歌詞以七言、五言為多,押韻嚴謹,比喻貼切,含義深刻,用詞詼諧。語言簡練,言簡意明、回味無窮。巴馬調腰韻腳韻兼容。歌手一般隨編隨唱,連續三天三夜歌詞不重複。
廣西山歌王
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凰鄉德納村水洞屯的蔣興元是“廣西山歌王”。作為村民小組長,他不僅積極帶領修建屯級公路和水櫃,還利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山歌宣傳黨的民眾路線,得到了社會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