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附丸,中醫方劑名。主治小兒盤腸氣,腹中冷痛,啼哭不止。
基本介紹
- 主治:小兒盤腸氣
- 組成:大附子尖、斑蝥、巴豆
-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用量,製法,用法,主治,同名方,出處,組成,用量,製法,用法,主治,
用量
大附子尖不可長半寸(去皮,炮裂,為末),斑蝥1個(去嘴及足翼,只用肉,先以麥面炒熟),巴豆1粒(去心膜並殼,將巴豆肉乳缽內爛研成膏,用竹紙1幅,折揲裹之,以竹棒扞令油在紙上,直至扞得巴豆油極盡為度)。
製法
上為末,以麵糊為丸,如粟米大。
用法
每服5丸,以少許茴香,略借氣,切不可多用也。臥夜服,菖蒲茴香湯送下。只通使1服。新修合者,未可用,修合百日後方可用。
主治
小兒盤腸氣,腹中冷痛,啼哭不止。
同名方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
葫蘆巴、附予、硫磺、茴香子、檳榔、桂。
用量
葫蘆巴1兩半,附予(炮裂,去皮臍)1兩,硫黃(研)1兩,茴香子(炒)3分,檳榔(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製法
上為末,和勻,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
每服20-30丸,空心、日午、臨臥溫酒或鹽湯送下。
主治
腎臟虛冷,腹脅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