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爾桑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出自《民間文學》1981年第11期《不怕磨難的巴特爾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特爾桑
-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
- 出處:《民間文學》1981年第11期《不怕磨難的巴特爾桑》
傳說起源
《民間文學》1981年第11期《不怕磨難的巴特爾桑》略雲,昔貝格達利亞地,住年輕夫婦,男名巴特爾桑,女名卓瑪,皆鄂溫克族之獵人也。父母早逝,擬去他鄉覓幸福居地。乃騎大馬,挾弓矢,離別故土。行經數日,至一高山,忽大雪飄揚,遙望林莽,似有人煙,乃與妻暫別,前往覓宿地。至一窩棚,門系熊虎,主人迎客,虎吼熊哮。不敢久留,仍還妻處。妻已無蹤,但余肉粥在盒猶溫。食罷肉粥,前追其妻。時天已晚,積雪幾欲沒河,淌河而渡,微聞身後熊虎追哮聲。急隱身樹權,射殺熊虎,復射斃來追之人,即前所遇窩棚主也。
又經數日,忽於路旁見其妻所乘馬及盛針線之籮筐。急追之又至一河,河心有樺皮船,妻已被劫在船,大呼救命。巴特爾桑乃於岸上遙呼:“錐子!——錐子!”妻悟,乃陰從懷中出錐剪,刺樺皮船破。歹人逃命,妻亦落水。巴特爾桑救妻出河,妻因驚凍,病數日而死。
巴特爾桑悲葬其妻,復獨自前行。又遇母羆,挾之入岩洞強與為婚,以山泉獸肉飲食之。慮其逃逸,出入皆以磨盤石塞洞門。居三年,生二子,男女各一。羆孩漸長,洞門磨盤石亦去。洞前有河,一日忽來一船,巴特爾桑顧羆不在,急呼求救,船夫憐而渡之。母羆返家,面河長號。忽挾二子俱來,對其父劈而死之,擲屍於河而去。巴特爾桑驚懼不敢回顧。上岸踽踽東行,又至狗國,女皆為人而男則狗也。宿一宵,狗妻送之至河。忽流淚訴其偶異類之苦,欲巴特爾桑偕之遠行,巴特爾桑允之。同騎馬東行,忽見群狗從後追來,狗夫首之。巴特爾桑偕女登樹,拔箭射狗,連中其三,狗夫在焉,群狗乃去。復東行一月,議將婚配,而女但食粥不飯,巴特爾桑怪之。女雲,狗國女皆無腸,食乾物則積中不泄,乃致死之道。巴特爾桑不信,強食獸肉,女果腹裂而死。
巴特爾桑葬祭此女後,行經數月,又至冬眠國。冬眠國人復以女妻之。時屆初冬,巴特爾桑欲入山獵以儲冬糧,國之少壯皆不欲往,巴特爾桑獨往之。以冬雪特大,所獲甚豐,返村呼人搬獵物,不意村屋已被積雪所復。努力扒開積雪,見屋中老少皆已凍僵,鼻懸冰柱。更至己家,妻亦凍僵,急去妻鼻上冰柱,生火暖之,而妻已死,只得葬妻,獨居度冬。來年春暖樹綠,先前僵死之村民,又俱復甦。至是始知此地為冬眠國,鼻上冰柱乃保生之要物,有則得生,無則死也。
後悔無極,仍復前行,至小人國。國人以兔為馬,與天鵝戰。天鵝常猛飛下啄馬頂,吸其腦而食之。馬死,復啄食小人眼。小人弓小箭短,戰常不勝。巴特爾桑憐而衛助之,折長條以驅天鵝,天鵝敗,遁入葦塘,從此不敢來侵。小人國德之,視之為貝德魯。貝德魯者,天帝之意也。頭目人俱來拜見,請巨人留無行。巴特爾桑見國人皆善良勤謹,因解箭袋,卸鞍馬,長住此間,終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