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迦南人建立太陽神廟
公元前3000年,崇拜
太陽神的迦南人在這裡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陽神“巴爾”的廟宇,稱為“巴爾貝克”(“貝克”意為城,“巴爾貝克”意為“
太陽城”)。
太陽之城的演化
後腓尼基人取代迦南人在此定居。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占領黎後,在黎沿海建立了貿易中心,同時也同化了由腓尼基人居住的巴爾貝克城,巴爾貝克遂易名為“希利奧波利(
太陽之城)”。公元前47年,凱撒大帝認為希利奧波利戰略地位重要,加快了希利奧波利和神廟的建設,並派軍隊駐防。
神廟進行大規模擴建
其後奧古斯都皇帝驅遣兩萬名
奴隸,歷時數十年,在腓尼基神廟原址上大規模擴建。公元60年,巴爾貝克神廟基本竣工。以後經過300多年的繼續修建,最後成為規模宏偉的神廟群,用以
祭祀羅馬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美神維納斯。
改建成教堂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
大帝皈依基督教,希利奧波利神廟改建成教堂,其中的阿夫卡神殿完全拆毀。君士坦丁
大帝的繼承人朱理安不信仰基督教,阿夫卡神殿得以重建。公元375-395年間,在提奧多亞的統治下,阿夫卡神殿又被廢棄。該地區現存的許多基督教建築物都是在提奧多亞時代建立的。
神廟重建為要塞
從二世紀中葉起,羅馬幾位
皇帝由安托尼烏斯帶頭,從事於這座神廟的擴建裝飾工作,使之成為一座衛城。公元211-217年卡刺卡拉最終完成這座建築物,使之成為一座要塞。七世紀時,阿拉伯人統治黎,巴爾貝克又恢復原名。奧斯曼帝國時期(1516-1918),巴爾貝克隸屬
大馬士革省。該城曾先後毀於發生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的地震,神廟大部分倒塌,
居民多半遷徙。
基本介紹
法國委任統治時期,巴爾貝克是大黎巴嫩的一部分。巴爾貝克神廟雖稱作羅馬神廟遺址,但它實際上是腓尼基文明與羅馬文明相融合的產物。它
歷經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殘敗不堪,但殘存的宏偉規模仍使人驚嘆不已。據稱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宏偉的古羅馬建築群,全世界包括
羅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廟遺址。
從1956年開始至內戰前,每年夏季都在這裡舉行巴爾貝克國際舞蹈和音樂節,酒神巴卡斯廟通常作為音樂節的會場。
內戰後巴爾貝克藝術節逐步得以恢復。神廟由祭禮大廳、朱庇特廟、
酒神巴卡斯廟、美神維納斯廟組成,全部用巨石壘成,氣勢極其巍峨。廟外有巨石築的高牆環繞,廟內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達數十米的台基上,巨石長19-20米,寬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達2000噸。
考古學家所模擬的巴貝克神廟圖
A、祭禮大廳
B、朱比特神殿
C、酒神-巴克斯神殿
D、維納斯神殿
結構
祭禮大廳
祭禮大廳穿過入口,迎面有幾塊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
浮雕,經過一個六邊形的前院,來到祭禮
大廳。廳長104.5米,寬103米。廳內有兩個祭壇,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於大廳開闊,公元四世紀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曾在此建一座長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後牆已毀。廳中原有128根大花崗石石柱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亂遍地。朱庇特廟
大廳西端,有石階通向朱庇特廟。
朱庇特廟
此廟約建於公元一世紀羅馬尼祿
皇帝時代,是一座
科林斯式建築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組成氣勢雄偉的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側面各19根,總計54根。巨柱高達20米,直徑2.3米,均由3節圓柱鑲接而成。石縫之間毫無粘合劑,而刀刃不能入。
朱庇特神廟已瀕全毀,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們以其雄偉高峻被視為黎的驕傲,人們常把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並稱為黎的象徵。
酒神巴卡斯廟
朱庇特神廟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廟。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築物,約建於公元100年。正面聳立8根
石柱,側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徑2米,柱上刻滿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的精緻圖案。石柱鑲接成長廊,拱頂有巨石
浮雕,刻有28個神像。神廟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牆上刻有葡萄和酒壺組成的圖案。現在廟頂雖已坍壞,但四壁及石柱尚存。美神維納斯廟巴卡斯神廟前為美神維納斯廟,建於公元245年。此廟是一座圓形建築,高68米,寬36米,四周環繞50根石柱,內供奉維納斯神像。相傳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廟暢飲後,就來到這裡歡聚。
谷地佳釀
貝卡谷地的
名字對很多中國人並不陌生。20多年前這裡爆發的以色列與敘利亞之間的激烈空戰使貝卡名揚世界。在許多人眼中,由於戰爭,貝卡與戰神雅典娜似乎有緣,殊不知這裡是酒神巴卡斯的領地。貝卡谷地位於
東非大裂谷的最北端,阿西河和利塔尼河平靜地在貝卡谷地之中流淌,黎巴嫩山脈的冰雪融水滋潤著這片富饒的谷地。
今天貝卡谷地的耕地占黎巴嫩耕地面積的40%。這裡主要產
小麥、玉米和棉花。在谷地最南部,有著中東地區最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區。葡萄種植面積約1.55萬公頃,其中釀酒葡萄約2800公頃,年產量約2.68萬噸。驅車行駛在貝卡谷地的公路上,路旁大片的葡萄園中散布著大大小小的葡萄酒莊,“卡薩拉”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家。
卡薩拉酒莊建於19世紀中葉,當地一位黎巴嫩基督教神父釀造出了第一批“卡薩拉”乾紅葡萄酒,如今,這個品牌已有150年的歷史。據工作人員介紹,卡薩拉酒莊有自己的專屬葡萄園,所有葡萄均採用無農藥綠色種植,收穫時全是手工採摘。卡薩拉酒莊葡萄園的葡萄在採摘時基本不用分揀,因為葡萄品種好,生長環境優良,每粒葡萄都能達到標準。
雖然穆斯林的傳統並不飲
酒,但
黎巴嫩是一個多元宗教並存的國家,基督徒的數量占全國人口的40%,這些人就成為黎巴嫩酒類消費的主要人群。酒莊的工作人員中有很多穆斯林,絕大多數葡萄採摘工也是穆斯林,他們有遵守自己生活原則的權利,但與釀酒工作並不矛盾。黎巴嫩人都願意購買來自貝卡谷地的葡萄酒,他們認為這裡的葡萄酒甚至超過了法國。我在黎巴嫩的一家義大利餐廳用餐時,侍者不斷在餐前推薦貝卡谷地的
葡萄酒,並自豪地保證它絕不遜色於同等的法國波爾多紅酒。
環顧餐廳,用餐的各國人中,也以點貝卡谷地產紅酒的為多。事實上,
卡薩拉紅酒曾多次在葡萄酒王國法國獲得大獎,足見貝卡谷地紅酒的品質。當然,卡薩拉也出品價格便宜的紅酒,當地的酒店裡經常出售5美元一瓶的普通紅酒。在當地基督徒的家庭餐桌上,貝卡谷地的紅酒是必不可少的飲品。早在古
羅馬時期貝卡谷地就已經開始釀酒了。距離卡薩拉酒莊不遠的巴爾貝克神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羅馬神廟遺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遺址。在巴爾貝克神廟中,有一座氣勢恢宏的巴卡斯神殿。
巴卡斯是眾神中主宰五穀豐收的酒神,酒神巴卡斯像旁邊還保存著一個巨大的酒窖,神殿大門兩側10米多高的
石柱和牆壁上雕刻有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其中由葡萄和酒壺構成的圖案逼真,工藝巧妙。這一切都顯示著葡萄酒當時已在貝卡地區流行。
巴爾貝克神廟原是
祭祀太陽神的地方,但其中宏大的酒神殿被貝卡谷地內眾多
葡萄酒莊視為他們品質保證的象徵。但
酒神巴卡斯畢竟不是戰神雅典娜。在2006年夏季爆發的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戰爭中,
以色列戰機再次轟炸了貝卡地區。戰爭險些造成當年的葡萄絕收,儘管戰爭最終在葡萄的收穫季節到來前結束了,但由於很多人為躲避戰火外出逃難,沒有足夠的採摘工人,許多葡萄還是爛在了地里。驅車回家的路上,CD機中播放著那首著名歌曲《黎巴嫩之夜》——“昨夜你的睡夢中,有沒有甜蜜的搖籃曲,和著那深夜的槍聲?你是在
田野里翩翩起舞,還是在戰火中奪路而逃,從那天空中突然降下的地獄中逃生……”夜幕中我加快了車速,因為我想起家裡等待我的卡薩拉紅酒,那正是一瓶2006年產的紅酒,也許從品酒的角度看它並不是產於最好的年份,但卻有著特殊的意義。願流淌在貝卡谷地的鮮紅液體永遠是這美酒佳釀,而不是戰爭帶來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