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奈,S·

巴奈,S·

印度尼西亞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打巴奴里人。初學醫,後攻語言文學。曾任新聞記者和教師。1933年和達梯爾·阿里夏班納、阿米爾·哈姆扎等共同創辦《新作家》雜誌,同時兼任圖書編譯局編輯。1950年後歷任全國文化協商機構秘書和《印度尼西亞》雜誌編輯。他認為藝術應是社會的鏡子,傾向於現實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奈,S·
  • 外文名:Banai
  • 國籍印度尼西亞
  • 籍貫:打巴奴里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畢業院校:師範
  • 職業: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
  • 出生地:打巴奴里
  • 代表作品:《愛的流露》等
  • 畢業時間:1925年
簡介,貢獻與作品,

簡介

巴奈,S.
Sanusi Pane (1905~1968)
1925年師範學校畢業,當過多年教師,後在雅加達高等法律學校深造。1929至1930年曾去印度考察文化,印度的宗教和玄學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30年代初曾任《出現》雜誌主編和《新作家》編輯,同時在圖書編譯局做編輯工作。他是30年代“東方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把東方的精神文明和西方的物質文明結合起來,反對全盤歐化。

貢獻與作品

巴奈是印度尼西亞最早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詩人之一。早期詩作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句優美,旋律平柔,給人以寧靜諧和之感。主要作品有詩集《愛的流露》(1926)、《彩雲》(1927)、《流浪者之歌》(1931)等。30年代大多從事戲劇創作,以歷史題材為主。主要劇作有《克達查雅》(1932)、《麻喏巴歇的黃昏》(1933)、《新人》(1940)等。《新人》是現代題材,以印度為背景,描寫勞資關係,反映作者關於東方精神文明和西方物質文明相結合的理想,調和主義的色彩頗濃。
作品還有小說、詩歌、劇本和文藝理論。他最先採用新的寫作技巧,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語言簡潔明快。代表作長篇小說《枷鎖》(1940),描寫一對夫婦間的貌合神離和爾虞我詐的關係,揭露了上流社會的污濁的本質,遭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和指責,但於1969年獲印度尼西亞政府文學獎。其他重要作品有詩集《生命中之生命》(1939)、短篇小說集《人世間》(1953)、劇作選《貌柔質剛》(1953)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