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實施四質工程 培育時代新人”工作方案》已經巴中市政府同意,巴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5月6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市“實施四質工程培育時代新人”工作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5月6日
- 發布單位:巴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全文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重要論述和國家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新時代深化改革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川辦發〔2020〕80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訂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為路徑,以“四質工程”為抓手,破五唯、立五育,推動巴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貢獻更多教育力量。
二、工作任務
(一)實施品質塑魂工程。
1.思政教育全覆蓋。落實“大思政課”理念,通過“線上+線下”“室內+室外”“育德+潤心”等方式,實現思政教育學段、課程、方位全覆蓋。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發展、同向同行。構建思政課堂和社會實踐、網路空間“一體兩翼”新格局,充分運用巴中豐富的紅色教育基地、歷史文化遺址等推進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網路新課堂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組織育人作用,注重主題教育、儀式教育,強化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及“五老”德育工作,促進“三全育人”落地見效,讓思政教育在時間上無時不有、空間上無處不在、效果上直抵人心。到2025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中小幼一體德育育人效果更加凸顯。
2.紅色文化進校園。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做實巴中紅色教育品牌,培育生命底色更鮮亮的紅色傳人。以“巴山魂”“巴山紅”“巴山綠”“巴山情”為主線,深挖巴中紅色文化、紅色歷史、傳統文化、巴中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結合“四史”學習,編寫一套巴中校本教材,教育引導全體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廣泛開展紅色講堂、紅色節目、紅色閱讀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充分利用革命舊址、遺蹟、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等開展紅色研學訪學,邀請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等進校園宣講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3.正品成格大討論。全市中國小以“讀書為什麼”“黨史學什麼”“接班做什麼”等為主題廣泛開展討論會、演講會、辯論賽、主題徵文、故事會活動,並通過線上線下廣泛傳播,引導中小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爭做時代新人。
(二)實施潛質賦能工程。
1.打造特色學校。以“讓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秉承“讓每個生命都燦爛”的辦學理念,結合不同學校的歷史傳承,文化底蘊、人文地理、生源特點、辦學優勢,融入時代元素,明晰每所學校的精神核心、校訓主旨,凝鍊辦學特色,開發學生潛能,提升教育品質。開展“雙百雙十”創建活動,用5年時間,創建100所省、市級示範幼稚園,100所省、市義務教育管理標準校;10所省級引領性示範普通高中和特色辦學普通高中,10所(個)省級示範(優秀)中職學校(專業)。培育特色學校,把市高級中學辦成以藝術為特色的學校,把西華師大附屬中學辦成以體育為特色的學校。
2.建好用活基地。按規定設定綜合實踐必修課程,突出學段特點、注重城鄉差別,依託紅色資源、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果和脫貧攻堅主陣地挖掘本地勞動教育資源,規劃確定勞動教育內容,努力打造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強的巴中研學實踐營地和勞動教育基地。用5年時間建成3個全市綜合實踐基地(營地)、30個縣級勞動實踐基地,指導200所學校建設相對固定的勞動教育基地,實現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全覆蓋。
3.突出個性發展。按規定開齊開足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上好藝術、科學、勞動、信息技術等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根據學生天資稟賦、個體特點,幫助學生培育興趣特長,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教育。提升課後服務品質,充分利用課後服務等活動開展各類興趣班、特長班、特色班,培訓學生體育、藝術、詩歌、書畫、琴棋等專長,不斷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廣泛開設科技創新、創客實驗、機器人編程、STEAM課程(集科學、技術、藝術、工程、數學相融合的綜合教育)等,充分挖掘學生潛力。
(三)實施體質強身工程。
1.學生全員健體。推行學生體育鍛鍊1+X模式,每所學校至少實施一項品牌運動項目,學生自選若干特色項目。將大課間、校內課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教學計畫,列入作息安排,做到“校校有品牌、班班有活動、人人有特長”。推行運動技能“X+1”模式,全體學生廣泛參與,每個學生重點培養一項技能特長。最佳化賽事組織,建立普遍參與、重點選拔、持續培訓的常態化學校體育競賽機制。在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體育比賽的基礎上,校、縣、市每年至少舉辦1次綜合性運動會,不斷完善三級聯賽體系。推行升學測試“3+X”模式,國中畢業生學業水平體育科目設定立定跳遠、跳繩、中長跑三個必考項目,在其他若干項目中選考1個項目,綜合測試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利用3年時間,逐步將體育科目分值提高至100分。嚴格開展體質健康測試,除體育免修學生外,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不得發放畢業證書。
2.學校全面減負。樹立“健康第一”理念,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加強作業管理,拒絕“題海戰術”,引導減量提質,國小階段作業不出校門,國中階段作業不超綱,高中階段作業不越界。加強睡眠管理,保障國小、國中、高中學生每天分別不少於10小時、9小時、8小時。國小、中學上午第一節課時間不得早於8:20、8:00,國小、國中、高中學生晚上就寢時間分別不得晚於21:20、22:00、23:00。加強手機管理,禁止將手機帶入課堂,多措施保障學生應急通話需求。加強讀物管理,以推薦目錄為主,強化讀物內容和推薦方式的管理。加強體質管理,有效減少學生體質肥胖和眼睛近視現象,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3.社會全民健身。打破校域界限,引導社會力量支持學生參加社會體育、夏(冬)令營以及多種形式的親子運動會等活動,構建“小手牽著大手跑、大手陪著小手練”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學生課內外體育活動體系,形成全民健身、全社會關心支持體育運動與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良好氛圍。到2025年,全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達97%,優良率持續上升。
(四)實施慧質築基工程。
1.聚焦優質均衡。深入推進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信息化套用,鞏固義務教育縣域基本均衡成果。推進學區化管理,形成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城鄉一體的輻射式學區,實現學區內學校協同發展和教師統籌調配使用。推進集團化辦學,探索“校聯體”建設,遴選推廣一批集團化辦學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典型案例。推進信息化套用,用好 “三個課堂”,建設公益性數字學校,開展直播式、錄播式、植入式、觀摩式等線上教學,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成效。
2.構建現代課堂。深化課堂改革,完善課堂教學規程,構建
現代高效課堂,創設良好課堂氛圍,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
式教學,重視情境教學,精準分析學情,根據學段、內容、課型等現實需求,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加強質量分析,主動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建立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制度,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提高課堂效益,教學中突出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做到育德、啟智、健體、尚美、樂勞的有機統一、融會貫通、協調發展。定期開展“精品課堂”遴選和優秀教學案例推廣等活動。
3.營造書香校園。倡導“書香為伴”理念,豐富校園文化,營造書香校園,讓學生通過閱讀沐浴靈魂、愉悅精神。加強學生閱讀,開設閱讀指導課,明確國小、國中、高中年均閱讀量,落實每天不少於30分鐘的閱讀課。制訂發布閱讀指導篇目,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和讀整本書的理念。創新閱讀方式。廣泛開展“書香巴山·閱行閱美”全民閱讀活動,通過主題閱讀、“四史”精讀、陽光閱讀、群文閱讀、校園晨讀,詩歌傳誦、詩詞大賽等組織閱讀活動。建立“讀書漂流站”定期舉辦讀書會、經典誦讀系列講演大賽等形式激發讀書興趣,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區縣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切實轉變觀念,履行職能職責,牢固樹立科學教育觀、正確政績觀,將“實施四質工程 培育時代新人”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嚴禁下達升學指標,嚴禁片面以升學率評價、獎懲學校和教師。加強中國小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領導作用。市政府每年至少聽取1次教育工作專題匯報,縣級政府每年至少聽取2次教育工作專題匯報,及時研究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和困難。
(二)強化要素保障。加強隊伍建設。積極推進學區制管理,深化“縣管校聘”“校長職級制”改革。堅持約束與激勵並重,加強典型宣傳和警示教育,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著力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親職教育指導等能力。強化名校長、名班主任、名輔導員、名教師培養,加強校長後備隊伍建設,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深入實施“雙安工程”,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探索教師績效發放考核體系,定期開展教師評選表揚活動。加強經費保障。進一步加大投入,最佳化教育支出結構。健全完善生均財政撥款或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完善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加強條件保障。合理規劃校點布局,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管理標準》,配齊配足學校實驗、體育、藝術等器材設備。加強環境保障。規範讀物、競賽活動等綜合治理和日常監管,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規範招生行為,依法依規加強對培訓機構的監管。弘揚教育主旋律,大力宣傳黨的教育方針、科學教育觀和教育教學改革典型經驗。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和網路等媒體廣泛宣傳示範學校、優秀教師和“新時代好少年”等,營造政府、社會、家庭關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強化制度保障。完善責任機制。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學校主責、社會參與、家長支持”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和責任體系,各司其職,合力推進。完善評價機制。從黨委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五個方面制訂構建覆蓋全方位、全學段、全身心的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和培養體系。建立以入量出的普通高中育人質量考評體系。完善教研機制。逐步完善市、區縣和學校三級教研體系,重點加強市、區縣兩級教研機構建設和教研工作。完善督導機制。將政府教育督導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並作為區縣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對履職不力的地區和學校按規定問責、限期整改,對履職成效明顯、實績突出的地區和學校按規定給予獎勵。完善家校協同機制。採用舉辦家長培訓講座、優秀家長現身說法、案例教學等方式,增進家校理解,凝聚家校合力,促進家校協同,提升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