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龍骨坡

巫山龍骨坡

龍骨坡遺址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空白。199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黃萬波等中國學者與美國、荷蘭及加拿大的合作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龍骨坡遺址出土的似人牙齒和一段下頜骨殘段屬於直立人遺存。但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巫山龍骨坡
  • 出土地點:重慶市巫山廟鎮
  • 館藏地點:重慶市
  • 所屬年代:1985年
  • 關鍵字:人類、科學
龍骨坡巫山人遺址又稱“巫山猿人遺址”,位於長江南岸的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西南坡,海拔高度830米。
1984年,中國古人類與舊石器專家黃萬波、李宣民等首先發現了此處遺址,被命名為龍骨坡遺址。
巫山龍骨坡
1985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慶市自然博物館、萬縣市博物館和巫山縣文管所等組成的長江三峽科學考察隊來到龍骨坡,在此發現了一段古人類下頜骨化石。這段化石包括一段左側下牙床和一個上內側門齒,牙床上帶有兩顆臼齒,以及一些具有人工痕跡的骨片。
1986年秋,在人類化石附近又獲得一枚直立人上門齒和幾件經人為加工過的石製品。經研究,這裡發現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直立人巫山亞種,俗稱巫山人。
1986年11月29日,考察隊在重慶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公布了這一重大發現,在世界學術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關人類起源的大討論。
1996年,龍骨坡遺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考古隊對龍骨坡遺址進行了第二階段的首次發掘,在第五至第七水平層上發現了20餘件以石灰岩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製品;其中有的石器製作得很精緻,有的石片打製得很典型。這些發現使得巫山猿人及其文化在國內外得到公認。
2003年—2006年,中法聯合科考隊對巫山龍骨坡古人類文化遺址進行了三次清理考察,第三次清理弄清了遺址的地質文化分層。根據清理結果,專家將龍骨坡遺址分為三大地質文化層,由上到下第一層為角礫層,厚度約為8米;第二層為橘黃色細角礫層,厚度約為12米;第三層為黏土層。古人類、動物化石及石器主要分布在第二層,有近20個文化帶。經測定,第二層最上面的化石年代為180萬年,最下面的為200萬年,文化層跨度為20多萬年。意味著巫山古人在龍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萬年的時間。
龍骨坡遺址出土的人工石製品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混沌初開的石器工業,學者把這些遠古文化遺存命名為“龍骨坡文化”。
龍骨坡遺址還出土了動物化石120種,其中步氏巨猿、中國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劍齒虎、雙角犀、小種大熊貓等116種早期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動物化石。是目前中國第四紀化石種類最多的地點。
據古地磁學證據,遺址含人類化石地層的絕對年齡是距今2.04-2.01百萬年前,這表明巫山人及龍骨坡巫山人遺址是目前歐亞大陸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龍骨坡遺址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空白,將人類起源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學說,也證實了人類不是單一起源的論點,對於人類起源和三河谷發育史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我們目前已經知道:生活在200萬年前的巫山人就地取材製作石器,石料以石灰岩的天然礫石為主;打制石器的技術十分粗獷,沒有固定模式;器型主要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片、原型薄刃斧等。我們還知道:巫山人尚未學會用火,茹毛飲血,群居生活,以穴居為主;利用加工的石器來狩獲與肢解獵物、砸骨吸髓、採集和幫助食取植物果實和根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