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家認為,巨浪武器可用於封鎖海岸,達到遏制敵軍艦出海進攻之目的。的前兆。對於軍艦和海洋設施以及登入作戰來說,風浪是一種不可小視的重要因素,巨大的風浪常常導致艦毀人亡,軍事設施毀壞。因此,利用風浪和海洋內部聚合能使大洋表層和深層產生海洋潛潮,從而造成敵海軍艦艇、水下潛艇以及其他軍事設施的傾顛和人員死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浪武器
- 外文名:Huge waves weapons
- 定義:一種新型軍事武器
武器介紹,背景介紹,歷史發展,重要意義,武器分類,潛地戰略飛彈,巨浪二甲,巨浪二乙,
武器介紹
軍事科學家認為,巨浪武器還可用於封鎖海岸,達到遏制敵軍艦出海進攻之目的。不過,到目前為止,真正引起巨浪的方法未問世,只是引發了一些小浪級的浪濤,這也算得上是巨浪武器運用成功的前兆。
背景介紹
巨浪二潛地戰略飛彈是在東風三十一的基礎上衍生的潛射戰略飛彈,由航天部一院和二院聯合研製,簡稱東風下海工程。巨浪二原型彈射程只有8600公里,攜帶3-4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先後經過兩次比較大的改進。
第一次改進使射程增加到12000公里,運載能力增加到攜帶6-8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 第二次改進使射程再次增加到14000公里,運載能力增加到攜帶10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
09-4戰略飛彈核潛艇是巨浪二的載體,原設計09-4裝備16具發射筒,90年代末期,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原設計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形勢的需要,09-4不得不重新設計,正在建造的09-4裝備18具發射筒,根據我國已逝中科院士,航天專家王振華提出的"自由入軌"理論,該彈的設計採用了國際前所未有的固- 液兩級火箭結構,包括固體一級火箭和液體二級火箭,最大射程14,000公里,攜帶10枚25萬噸當量的分導熱核彈頭。
巨大的海浪常常可以導致艦毀人亡、軍事設施損壞。1944年月12月15日,美國第三艦隊占領了菲律賓的民都洛。12月17日至18日,第三艦隊撤回海上補充燃料時,艦隊遭到巨浪衝擊,巨大的海浪像復仇女神似地狠狠撞向軍艦,在巨浪的攻擊下,20艘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和24艘加油船被毀或沉沒,146架艦載飛機被摧毀,人員死亡80O餘人,損失僅次於珍珠港事件。因而,軍事科學家們構想,利用風能或海洋內部聚合能使洋面表層與深層產生海浪和潛潮,從而造成敵水面艦船、水下潛艇,以及其他軍事設施的傾覆和人員的死亡;另外,巨浪武器還可用於封鎖海岸,達到扼制敵軍艦出海之目的,不過,到目前為止,真正能引發巨浪的方法尚未問世。
歷史發展
“巨浪”潛射彈道飛彈是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臥薪嘗膽20餘年努力的結果,是廣大科研設計人員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七機部於1965年8月組建了第四設計部(簡稱四部),開始固體戰略飛彈總體設計的準備工作。中國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展從此拉開了序幕。
1967年3月,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中程潛地固體飛彈的研製任務。要跨越近程單級階段直接研製兩級中程固體飛彈,意味著將面臨起點高、技術難度大、既無資料和圖紙又無仿製樣品、缺乏預先研究等許多困難。這對於中國年輕的固體飛彈研製隊伍來說無疑是嚴峻的考驗。在總體方案論證與設計中,設計人員先後遇到四大難題,包括如何選擇飛彈水下機動發射技術的試驗途徑、選擇何種發射方式、選定飛彈的試驗程式和選擇彈體、兩級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針對第一個難題,設計人員分析研究了國外研製固體潛地飛彈的經驗和教訓,從中國國情出發選擇了一條新的途徑,即先用縮比飛彈模型在水池內進行發射試驗和水筒試驗,然後再研製一種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彈,直接在水下運動的潛艇上進行發射試驗。對第二個難題,設計人員經過反覆分析論證,選定了燃氣動力、飛彈水下冷發射方式。對第三個難題,設計人員決定採用經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發射試驗考核後,直接進行潛艇水下發射的方法,獨創出台、筒、艇三步試驗程式。對第四個難題,設計人員提出飛彈外形除頭部與尾罩兩級外均為圓柱體,彈頭因受長度尺寸和安裝核裝置的限制選擇組合錐形。為承受飛彈發射時高溫高壓燃氣的作用力,飛彈尾端設計了外形為橢球形的尾罩。考慮到飛彈長度受限和氣密、水密要求,兩級之間採用封閉式熱分離方案等。兩級固體發動機採用新研製的複合推進劑和低合金高強度鋼殼體。
完成總體方案論證後,國防科委在1967年3月明確了飛彈核潛艇武器系統研製任務的分工,並要求研製單位按期完成總體及各分系統的方案設計工作。同年10月,海軍審定了潛艇和飛彈的總體方案,確定了主要戰術技術指標。1968年,總體單位向各分系統提出了技術設計要求,飛彈研製工作進入了技術攻關和分系統研製試驗階段。1970年1月1日,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四院四部遷到北京,劃歸七機部一院建制,同時從一院抽調了幾十名技術幹部到四部,並任命控制系統專家黃緯祿為潛地飛彈總設計師。這些措施極大地增強了潛地飛彈的研製力量。
進入技術攻關階段後,科技人員從分析飛彈的水下運動特點入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計算和試驗工作。他們從水下流體動力、水下彈道和水下載荷等不同的試驗目的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水筒、風洞等試驗設施,確定縮比模型試驗方案;利用試驗水池進行縮比模型彈發射等試驗,為潛地飛彈的研製提供了設計依據,為分析水下發射技術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對首批飛彈縮比模型進行了數百次研究性試驗和發射試驗,模擬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干擾因素,測得了大量數據,從而形成了水下彈道研究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為了摸清模型彈殼體從幾十米高空落到海面的結構強度和是否可能影響艇的安全問題,試驗人員利用剛剛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把模型彈從橋面上扔下去進行落水衝擊試驗。
在一大批專家的主持下,相關負責單位和設計人員先後完成了飛彈彈頭、三軸液浮陀螺穩定平台(簡稱液浮平台)、彈上計算機和固體發動機等一系列關鍵部件的設計(單是固體發動機所用的材料就涉及化工、冶金、輕工、機械、兵器、石油等工業部門的55個單位)。飛彈彈體結構先後由211廠、307廠負責研製。1976年,一院四部承擔了潛地飛彈地面設備的研製任務。十家工廠承擔了30多項急需設備的試製生產任務,並於1980年二季度及時提供了飛行試驗用的全套地面設備。
1977年9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潛地飛彈研製被列為國家三項重點任務之一。國防科委和七機部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固體飛彈研製工作。1979年4月,一院四部劃歸二院建制,由二院負責潛地飛彈的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並進一步健全了以黃緯祿總設計師為首的技術指揮系統和以程連昌、柴志為首的行政指揮調度系統,形成了統一指揮、型號抓總、專業協作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快了整個工程的研製步伐。不久,二級固體發動機連續試車均獲成功,飛彈控制系統進行廠產品修改設計。
到1980年3月,控制系統及彈上設備的試樣生產全部完成。飛彈各分系統試樣產品出廠後,有關部門分別進行了驗收性綜合試驗。首次控制系統驗收性綜合試驗發現並排除了產生一級發動機噴管抖動的干擾源,為飛行試驗消除了一大隱患。在控制、遙測與安全等系統綜合試驗合格後,1980年5月又組織了飛彈各系統正式試樣產品全部參加的陸上發射台和陸上發射筒狀態的匹配試驗。從1981年底到1982年1月,又成功地進行了彈上系統和潛艇裝艇設備之間的匹配聯試,為即將進行的飛彈飛行試驗做好了準備。
飛彈研製出來後就等著測試和飛行試驗了。陸台狀態遙測彈於1981年6月17日在華北某飛彈試驗基地發射成功,這次飛行試驗的成功是中國固體戰略飛彈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陸台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1982年1月7日和4月22日,在華北飛彈試驗基地進行的兩次陸筒發射遙測彈的飛行試驗也相繼獲得成功。在完成了陸上發射台和陸上發射筒的飛行試驗後,“巨浪”-1型潛射彈道飛彈便進入了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的飛行試驗階段,以進行最嚴格的考核。
飛彈水下發射試驗按照三步走的方案進行,包括在常規動力潛艇上進行發射試驗、在飛彈核潛艇上進行發射試驗和在飛彈核潛艇上進行定型試驗。擔負試驗任務的潛艇為一艘031型(G級)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1982年10月7日15時14分,031型潛艇從水下發射了第一枚潛地飛彈,飛彈發射正常,但點火不久後便失控翻轉,最後在空中自毀。飛彈總設計師黃緯祿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研究分析了飛彈空中自毀的原因,並對第二枚飛彈採取了相應措施。10月12日15時,第二枚飛彈從海底破水而出,發射試驗取得成功。
接下來就是直接用“夏”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進行發射試驗,目的是考察飛彈核潛艇滿足發射條件的操縱性、潛艇飛彈發射系統實時工作的正確性、協調性和可靠性以及發射時核動力裝置系統工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實彈試射之前,首先進行了一系列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模型彈的試驗。這些試驗由海軍試驗基地組織實施,參試單位20多個,動用各類艦船49艘次,直升機3架次,試驗從1984年3月8日開始到4月28日結束,在渤海海域共發射了4枚模型彈。結果表明,發射系統設計方案正確,能完成發射任務;潛艇的操縱性能較好,可以滿足發射條件;指揮準確,操作熟練。據此,1985年5月,國防科工委和海軍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向有關單位下達了飛彈核潛艇實施潛地飛彈水下實彈發射試驗的要求。
1985年9月28日,“夏”級飛彈核潛艇首次實施了水下發射,飛彈出水後飛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滾自毀。隨後又進行了兩枚飛彈的發射試驗,均未取得成功。這些試驗雖未獲成功,但證明核潛艇總體和發射動力系統工作正常,並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數據和資料,對於進一步研究飛彈的水下力學環境具有極重要的價值。試驗結束後,國防科工委、海軍、航天工業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電子工業部等有關單位召開了一系列故障分析會和專題研討會。航天工業部還結合分析工作,安排了復現試驗任務中出現故障現象的模擬試驗、彈上儀器力學環境承受力摸底試驗、儀器倉振動試驗、尾罩水下分離縮比試驗等,基本統一了對故障原因的認識,並對下次定型試驗採取了有效的綜合治理措施。
儘管籠罩著飛彈核潛艇首次發射試驗失利的陰影,但飛彈的定型試驗仍如期進行,這是在吸取前次試驗經驗並採取了綜合治理措施後進行的,是第一次試驗的繼續和補充。1987年底,國防科工委和海軍聯合召開了試驗工作會議,對這次試驗任務作了部署。試驗按預先準備、直接準備、發射實施三個階段以及技術陣地、發射陣地、測控系統及海空勤務保障四條主要戰線全面展開。
1988年9月15日,天氣晴朗,核潛艇備航備潛完畢等待啟錨;在試驗指揮所里,各級指揮員已經就位。上午9時整,核潛艇起錨離港,與核潛艇同時編隊航渡的還有4艘試驗艇。包括擔負防險救生、觀測水文氣象、攝影錄像、護航、拖帶和打撈任務的30艘艦艇以核潛艇為核心,向試驗海域開進。12時30分,“夏”級核潛艇開始下潛,通信浮筏緩緩地在海面飄移。14時整,一枚“巨浪”-1型潛地飛彈從核潛艇的發射筒騰起,穿過海水衝出海面,帶著桔紅色的火焰直插雲宵。
安全控制中心大廳內的電視螢幕上,出現了飛彈從海面躍出和飛行的圖像。各顯示板上顯示出表明飛彈飛行軌跡和姿態、預示每時每刻的飛彈落點和是否在安全控制範圍內飛行的各種曲線。“發現目標!”在彈著點海域等候已久的遠洋測量船“遠望l號”和“遠望2號”上的雷達操作手同時向指揮所報告。剎時間,只見一團火球鑽出雲層,彈頭像流星一般急瀉而下,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試驗獲得圓滿成功。9月27日,“夏”級飛彈核潛艇在水下第二次發射“巨浪”-1型飛彈,試驗又獲得成功。至此,中國首型潛射彈道飛彈的定型試驗全部結束。
中國從1958年決定開展核潛艇的研究工作,到1988年核潛艇水下發射“巨浪”-1型潛地飛彈飛行試驗成功,歷時整整30年。如果僅僅計算潛射彈道飛彈的研製時間,從1965年開始到1988年試射成功也有23年之多,真可謂“20年磨一劍,寶劍鋒從磨礪出”。“巨浪”-1型潛射彈道飛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飛彈核潛艇水下發射技術,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飛彈核潛艇的國家。
中國“巨浪”-1型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射成功引起舉世關注。當“巨浪”-1型飛彈於1982年10月12日首次從031型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水下發射試驗成功後,美國《海軍學會會報》就評論說,“當中國宣布她從潛艇上發射彈道飛彈試驗成功時,事情已經變得十分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一支以海洋為基地、具有威懾力量的核大國。”英國《每日電訊》則評論指出,“中國水下發射戰略飛彈成功,意味著中國將擁有一支以潛艇為基地的核打擊力量,這是任何潛在的襲擊者都必須考慮的。”
中國海軍“夏”級戰略飛彈核潛艇在1988年9月15日水下發射“巨浪”-1型飛彈獲得圓滿成功,意味著中國的戰略飛彈可以在任何海域、任何時刻打到世界的任何角落,這再次引起了世界的震驚。美聯社評論說,“中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表明中國海軍起了質的變化,已經擁有發動海上進攻的能力。” 法新社援引一位軍事觀察家的評論說,“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射戰略飛彈能力的國家,中國海軍已不再是一支只能在近海巡邏的海岸警備隊。中國的軍事實力有了明顯的加強。”
作為中國海軍第一代潛射彈道飛彈的“巨浪”-1型為兩級固體燃料推進飛彈(西方國家為它取的編號為CSS-N-3),其陸基型號是“東風”-21型中程彈道飛彈,因此也被稱為“岸上巨浪”。“巨浪”-1型飛彈全長10.7米,彈徑1.4米,彈重14700千克,採用慣性制導,最大射程2000千米,改進後的射程增至2700千米以上。與中國其它的戰略飛彈不同,“巨浪”-1/“東風”-21飛彈使用的是固體推進劑,但只能攜帶一枚核彈頭,爆炸威力為200萬到300萬噸當量。
通過核潛艇和彈道飛彈的研製,中國造就了一支科研、設計、試驗、生產核潛艇的專業隊伍,推動和促進了一大批新技術、高技術項目的發展,形成了基本配套的核潛艇研究設計中心、試驗基地、生產工廠和配套協作網,為研製新一代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巨浪”-1型飛彈的不足之處是射程太小,加之當時的“夏”級核潛艇的噪音較大,隱蔽性能較差,所以“巨浪”-1型飛彈難以完成全球目標的打擊任務。而且這種飛彈所攜帶的彈頭數量少,能夠打擊的目標有限,作戰威力不大。因此,當新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開始研製時,與之配套的第二代潛射彈道飛彈項目也跟著啟動,並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研製,進入試驗和部署階段。
新一代潛射彈道飛彈為三級推進飛彈,尺寸和性能已經接近美國海軍的三級固體推進劑多彈頭“三叉戟”C-4潛射彈道飛彈,遠遠勝於早期的“巨浪”-1型。既可攻擊敵核心重要目標(使用單彈頭),也可同時打擊多個目標(使用分導式多彈頭)。同第一代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型相比,新型飛彈的射程和同時打擊目標的數量擴大了數倍,而且採用了高速計算機和複合制導系統後,圓機率誤差也大大減小。在2001年夏天進行的三軍聯合大演習中,該型飛彈曾進行了多次試射。
重要意義
中國核潛艇和潛射彈道飛彈橫空出世,為中國走向國際舞台及奠定大國地位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核潛艇和潛射彈道飛彈的開發成功,標誌著中國海軍的水下核力量正穩步向前發展,將為共和國築起新的牢不可破的“水下萬里長城”。
武器分類
潛地戰略飛彈
巨浪二潛地戰略飛彈
北約編號:CSS-N-4 Mod 0
結 構:兩級
燃 料:一級固體,二級液體
最大射程:8600公里
質 量:23噸
彈頭當量:3-4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
制 導:捷聯慣性,彈道計算機,雷射陀螺,天文導航
圓周偏差率:80公尺
平 台:潛射
研製單位:航天部一院,航天部二院
生產單位:航天科技集團
打擊對象:美國本土
巨浪二甲
北約編號:CSS-NX-4 Mod I
結 構:兩級
燃 料:一級固體,二級液體
最大射程:12000公里
質 量:23噸
彈頭當量:6-8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
制 導:捷聯慣性,彈道計算機,雷射陀螺,天文導航
圓周偏差率:80公尺
平 台:潛射
研製單位:航天部二院
生產單位:航天科技集團
打擊對象:美國本土
巨浪二乙
北約編號:CSS-NX-4 Mod II
結 構:兩級
燃 料:一級固體,二級液體
最大射程:14000公里
質 量:23噸
彈頭當量:10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
圓周偏差率:40公尺
平 台:潛射
研製單位:航天部二院
生產單位:航天科技集團
打擊對象:美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