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峰村隸屬涇川鎮,位於涇縣縣城東南12公里處,205國道穿境而過,村內有5條道路與國道相連,交通便利,總面積15平方公里。村辦林場1個,黨總支下設3個農村社區支部,黨員51名,其中大專以上文化3人。下轄三個社區,現全村共有525戶,1814人,農田1667畝,旱地220畝,全村山場18200畝(其中村林場3600餘畝)。
基本介紹
概述榮譽,經濟概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風景名勝,領導班子,地圖信息,
概述榮譽
巧峰村在歷史上是徽州通往蕪湖、蘇杭的咽喉要道,官道穿越巧峰全境。巧峰與烏溪交界處的烏溪嶺上曾有匽關洞,居地勢險要之處,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稱,宋江打方臘時,李逵曾在此守關。巧峰、石山、湖沖(現為晏公社區)三村交界處的台泉寺(俗稱“石山頭”),始建於明朝五年,共九十九間半廟舍,周圍有乾隆皇帝題字(十處)、觀音洞、望江台等小景點陪襯,歷經數百年,香火盛而不衰,有“小九華”之稱。此廟毀於“文化大革命”。近年又逐步恢復,其中大雄寶殿基本按原樣復建,香火日盛,具有相當的開發價值。
巧峰村是涇縣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曾獲2004年度全省“五個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標兵,2006年度宣城市第二屆“文明村”、“十強村”,2007年度“全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等榮譽稱號。2007—2008獲縣委“五個好”村黨組織獎勵,2009年度獲縣委、縣政府計畫生育“村為主”合格村獎勵,2009—2010獲縣委、縣政府“文明村”獎勵,2010年度獲縣委“五個好”先進基層黨組織獎勵,2006—2010獲縣委、縣政府“涇縣依法治縣和法制教育”先進集體,2008年度獲省司法廳、民政廳“安徽省民主法治示範村”榮譽稱號,2008年度獲縣委、縣政府計畫生育“村為主”工作機制建設先進村獎勵,2007年—2011年度,獲涇川鎮黨委、政府“文明創建”、“計畫生育目標考核”、“目標管理綜合考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考評”等7個第一名。
經濟概括
全村主導產業是蠶桑、林業和民營工業,村內安徽大山人竹木工藝品有限公司是“中國木梳之鄉”—涇縣規模最大的木梳生產企業。
第一產業
發展一村一品,引導並主打“蠶桑”品牌。近年來,巧峰村注重發揮蠶桑專業協會的優勢,積極爭取市縣農委的支持,率先在全縣成立了“農民蠶校”,為桑農提供育苗、購種、養殖、銷售等一條龍服務。2007年底,該村被縣商務局納入“東桑西移”項目建設,農民養蠶有了更多的優惠政策,勁頭更足了,目前全村擁有桑園700畝,養蠶家庭182戶,單季養殖超過700張紙,全年創產值100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
第二產業
號召民眾壯大林業經濟、多方位發展個體經濟。近年來全村開墾荒山800餘畝,新栽種易楊、外松等800畝,新增毛竹1400畝,全村現年產毛竹100萬斤,年收入超過30萬元。
第三產業
築巢引鳳,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目前,該村有民營企業10家,可吸納當地村民近300人就業。
該村注重“雙培雙帶”工作,讓黨員成為能人,把能人培養成黨員。發揮黨員電教播放陣地在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育科技示範基地上的載體作用,培養和造就一支合格的新型農民隊伍、黨員隊伍。黨員胡守清、胡賓父子開發“烏龍茶”,現擁有茶園300畝,年產值80萬元以上。通過“電教+網路”的模式,巧峰村80%的黨員學會了1-2門科技知識,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民眾的創業。
作為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該村一方面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抓好“三清四改”,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環境。2007年以來,共投入各類資金45.63萬元,建成通組通戶水泥路2.43公里,改水、改廁116戶。另一方面,注重農村文化建設,倡導廉政文化,塑造文明新風。村開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十星戶”評比,黨員的廉潔自律被納入考評的一項重要指標。黨員梁輝戶被評為2007年“宣城市五好文明家庭”和2008年市“優秀黨員中心戶”,梁勇剛被評為“宣城市十大青年創業之星”。
2007年,全村投入5.4萬元用於東沖示範點的900平米的休閒場所建設,爭取團市委和市民政局支持,在村部建成“共青書屋”和“農民書屋”各一處,書屋還接入了寬頻,配備了電腦,現有圖書2000多冊,並已編類上架,供民眾閱讀,村民能隨時上網查閱科技致富的信息。通過多方努力,營造廉政文化進農村的濃厚氛圍,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風景名勝
領導班子
巧峰村目前有黨員52名,其中女黨員5名,預備黨員2名。設總支1個,支委4人,下設3個支部。總支書記:徐淑剛;委員陳金生、高金榮。村委會主任:俞傑勝,委員葉連生、高金榮,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溫金秀,委員:胡俊峰、張壽江。
地圖信息
地址:宣城市涇縣二零五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