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合作:技術副刊

《工業合作:技術副刊》1944年9月10日創刊於重慶,刊期不定,屬於工業刊物。該刊由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編印。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現館藏1944年9月至1945年5月發行的兩期。主要供稿人有王毓麟、張銓、李肇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業合作:技術副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4年
  • 出版周期:不定期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該刊刊載有關技術方面的活動、研究結果以及各先進工業國家的技術發明。並附基礎技術知識講座,由淺到深逐期發表,供有志進修者自學。“工合”是對中國工業合作運動或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簡稱。工業合作運動是由紐西蘭社會活動家路易 路易·艾黎和埃德加·斯諾夫婦等國際友人在抗日戰爭時期發起的運動。
該刊對各地工合社的技術進行報導、推廣,和介紹國內外進步的新方法,便於全國工契約工的仿效與改進,如技術研究所資料室推出的《手錐的製法》、《耙的製法》、《廢鐵煉鋼法》等文,推出的方法比較實用,操作簡單,一步步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該刊的一大特色是編譯許多文章介紹國外技術前沿動態,開拓國人的視野。刊里的譯文多屬編譯性質,刪去了文中不符合工合社實際情形的部分,選取的技術多是程式簡單,可以直接模仿,難度比較低,代表性文章有李肇通譯的《底革耐久性測定法》、王家驥譯的《銅質工具加熱處理法》等。此外,該刊還開設“工業珍聞”欄,刊登世界各地以及中國發生的工業大事,便於讀者了解各地訊息,推動了技術知識的傳播。
《工業合作—技術副刊》是一份由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主辦的工業刊物,刊里收錄眾多介紹工業新技術的文章,推動了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此外,該刊注重對國外技術的推廣,對於了解和研究抗戰時期中外技術知識交流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化傳統

《發刊詞》
技術是發展工業的最基本條件之一,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途徑中,除了合理的運用資本以外,必須積極提高自己的工業技術,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的目的,在以合理的形式促進中國工業化。所以它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技術的改進,不過中國的工業技術和她的社會經濟一樣,是包含許多世紀的,從最原始的生產手段到最近的生產,以期逐步達到科學化的境地。
所以,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原則。對於那些可以機械化的工業,固然要使它們迅速的機械化;同時也要使那些不易機械化的工業,依據其實際條件,改良其生產方法,以提高產品的量與質。其次因為中國工業還大部停留在手工業的階段,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分野,還不十分顯著,兩者在技術上的關係自然也很多。
……
在這勝利的前夕,我們謹以至誠預祝工業合作社的成功,更殷切的期待著國內和國外專家們的指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