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粗筒苣苔,是粗筒苣苔屬 多年生草本。葉全部基生,花期8-9月,果期10月。產四川、湖北、貴州。生於林下潮濕岩石上,海拔1000-20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鄂粗筒苣苔
- 拼音:dongchuancutongjutai
- 學名:Briggsia mairei Craib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科: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 族:長蒴苣苔族 Trib. Didymocarpeae
- 屬:粗筒苣苔屬 Briggsia
- 種:川鄂粗筒苣苔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湖北、貴州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變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全部基生,最外層葉有長柄;葉片卵圓形至橢圓形,長2-13厘米,寬1.2-7厘米,頂端鈍,基部淺心形至寬楔形,邊緣具粗圓齒,上面除葉脈外,被白色短柔毛,稀脈上被疏短柔毛,下面除葉片被短柔毛外,沿葉脈有銹色長柔毛;葉柄長達8厘米,密被銹色長柔毛。
聚傘花序1-5條,每花序具1-4花;花序梗長10-20厘米,被銹色長柔毛;苞片2,線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4毫米,寬1-2毫米,外面被銹色長柔毛;花梗長1.5-3.5厘米,被銹色長柔毛和腺狀柔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披針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3-7毫米,寬1.2-2毫米,頂端漸尖,全緣,外面被銹色長柔毛,內面無毛,具3-5脈。花冠淡紫色或淡紫紅色,下方腫脹,長3.2-5厘米,外面被短柔毛,有深紅色或紫紅色斑紋;筒長3厘米,直徑1.5厘米;上唇長6毫米,2淺裂,裂片半圓形,長約2毫米,寬1-1.2毫米,下唇長1.1-1.3毫米,3裂至中部之下,裂片長圓形,長7-9毫米。
上雄蕊長1-1.5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4毫米處,下雄蕊長1.4-2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4-5毫米處,花絲被短柔毛,花葯腎形,長約2毫米,頂端匯合;退化雄蕊長1-1.2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4毫米處。花盤環狀,高1.2-2毫米。雌蕊被腺狀柔毛,子房狹長圓形,長9-12毫米,直徑約1.5毫米,花柱長2-4毫米,柱頭2,近圓形,長約1毫米。蒴果線狀長圓形,長5-6.5厘米,直徑4-6毫米,被疏柔毛至近無毛。花期8-9月,果期10月。
川鄂粗筒苣苔的主要特徵是:花冠具紫紅色斑紋,上唇2淺裂或微裂,裂片比下唇裂片小得多;葉上面脈上無毛,稀被脫落的疏柔毛。花萼裂片有一定的變化,多為長圓形,也有披針形、倒披針形;尤其是葉片,四川、湖北、貴州三省的標本,都有較大的變異幅度,卵圓形,長圓形至橢圓形,從2厘米長1.4厘米寬到13厘米長7厘米寬之間的變化,邊緣具粗圓齒,齒端多為圓形,也有鈍或略尖的,基部淺心形、心形、偏斜,也有楔形,寬楔形的。陳煥鏞教授根據鄧世偉(S. W. Teng)在貴州清鎮采的1379號標本,定名為B. hians,我們見到有果無花的1379號標本和原始描述後,認為這張標本應屬於B. rosthornii中葉較大的個體,所以我們將它併入此種。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下潮濕岩石上。
分布範圍
產自四川、湖北、貴州。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南川。
變種
貞豐粗筒苣苔(變種)
與原變種的區別:植株更矮小,花序1條,具1花,葉柄比葉片短或近等長,葉邊緣具細圓齒。
產貴州貞豐。
僅見模式標本蔣英4636(采自貴州貞豐)。該標本在主要性狀方面如花冠的形態、斑紋有無,雌蕊和花絲被毛否、苞片有無、花序結構等方面與川鄂粗筒苣苔B. rosthornii無明顯差別,因此我們將B. crenulata Hand.-Mazz.作變種處理。
文山粗筒苣苔(變種)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花冠上唇裂片與下唇裂片等寬,2深裂,裂片近圓形,長5-6毫米,寬約石毫米,花冠筒白色,有紅色斑點(據採集記錄)。
產雲南文山。生於竹叢岩石上,海拔2300米。
銹毛粗筒苣苔(變種)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葉狹卵形,長3.2-7厘米,寬2-3.5厘米,邊緣具細圓齒;花冠較細,長約3.2厘米,直徑約1厘米,裂片頂端銳尖。
產貴州興仁、龍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