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強風”水上戰鬥機是由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的一款水上戰鬥機。原型機於1942年5月4日完成,根據試飛結果進一步改進後於同年8月1日交付海軍進行測試,於1943年2月21日正式服役。軍用編號為N1K1,盟軍方面稱其為“Rex”。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西“強風”水上戰鬥機
- 外文名:強風(きょうふう)
- 國家:日本
- 服役時間:1943年
- 類別:水上戰鬥機
- 現狀:退役
研製背景,設計特點,正式入役,評價,性能數據,
研製背景
1940年9月,日本海軍向具有豐富水上飛機開發經驗的川西公司下達了研製“十五試水上戰鬥機”(簡稱“十五試水戰”)的設計計畫書,要求在5000米高度最大速度達到574千米/小時以上,以巡航速度飛行時續航時間為6小時,裝備2門20毫米機炮和2挺7.7毫米機槍或13毫米,7.7毫米機槍各兩挺或4挺7.7毫米機槍,還能攜帶2枚30千克炸彈。
這些性能指標與新服役的零式戰鬥機11型不相上下,速度更快,續航力達到“零”式二分之三的水平,火力基本相同。總之日本海軍想要一種性能與主力艦載戰鬥機性能相當的水上戰鬥機,從技術上說是極有難度的。
設計特點
川西飛機公司組成以工程師菊原靜男為首的技術團隊,負責十五式水戰的設計。受到同時研製的高速水偵“紫雲”的影響,十五試水戰也採用了大量新技術,其總體布局為單座單發中單翼單浮舟水上飛機,安裝三菱“火星”大功率發動機,配備二重反轉螺旋槳,為了減少飛機飛行阻力,在機身外形上借鑑了十四試局地戰鬥機“雷電”的設計,採用前部收窄,中部隆起的紡錘形機身。為了減少水面滑行時的波浪,提高飛行速度,主翼採用日本戰鬥機中少見的中單翼層流翼型,裝有自動空戰襟翼,以獲得良好的機動性,增強格鬥能力。在機腹下方安裝有一個大型主浮舟,左右主翼下又各有一個輔助浮舟,最初計畫與“紫雲”一樣,採用可收放式浮舟設計,但最後選擇了構造簡單的固定式浮舟。此外,由於二重反轉螺旋槳結構複雜,故障率高,在後來的量產型上更換為三葉恆速可變距螺旋槳。
正式入役
川西公司於1942年5月4日完成十五試水戰的首架原型機,根據試飛結果做進一步改進:增大主翼面積,廢除二重反轉螺旋槳,將發動機由“火星”14型換為“火星”13型等。最後於同年8月1日交付海軍進行測試,在一系列細節修改後,十五試水戰於1943年2月21日正式入役,命名為“強風”水上戰鬥機11型,軍用編號N1K1。
評價
“強風”作為日本海軍第一種專門研製的水上戰鬥機,其在最高速度、爬升率、機動性等方面均較改裝自零戰的二式水戰有較大提高,在服役後於1943年底開始配屬給駐東南亞和本土的基地航空部隊,從事防空任務,曾經取得擊落美軍B-24、B-29轟炸機的戰果,據說在攻擊大型轟炸機時採用過一些獨特戰術:在機群上方投下定時引爆的炸彈,迫使機群散開,再各個擊破。
雖然“強風”的性能不錯,489千米/小時的最高速度足以在水上飛機中稱雄,但仍不足以對抗速度更快的盟軍戰鬥機。在盟軍掌控制空權的情況下水上戰鬥機的作戰價值大為降低,因此“強風”的生產計畫被大幅削減,在1944年停產前共生產了97架“強風”,停戰時殘存31架。
值得一提的是,由“強風“派生出的陸基戰鬥機“紫電”及其改型性能非常優秀,在戰爭後期的防空作戰中表現不俗。
性能數據
正式名稱 川西“強風”水上戰鬥機
軍用編號 N1K1
裝備時間 1943年
主尺寸 全長10.6米 翼展12米 高4.75米
主翼面積 23.5平方米
空重/全重 2700千克/3500千克
引擎 三菱“火星”13型雙重14缸空冷星型發動機(輸出功率1460馬力)
最高速度 488.9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 352 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0560米
爬升率 4000米/4分11秒
續航距離 1667千米
武備 九七式三型改二7.7毫米機槍×2(備彈各500發)
九九式二號三型20毫米機炮×2(備彈各60發)
30千克炸彈×2
乘員 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