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小黃菊

川西小黃菊

川西小黃菊是一種桔梗目、菊科、匹菊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7-25厘米。莖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不分枝,有彎曲的長單毛,上部及接頭狀花序處的毛稠密。基生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7厘米,寬1-2.5厘米,二回羽狀分裂。一二回全部全裂。一回側裂片5-15對。二回為掌狀或掌式羽狀分裂。

產於中國青海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生於高山草甸、灌叢或杜鵑灌叢或山坡礫石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西小黃菊
  • 學名: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 ex Shih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匹菊屬 Pyrethrum
  • :黃匹菊組 Sect. Chrysoglossa
  • :川西小黃菊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青海、四川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7-25厘米。莖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不分枝,有彎曲的長單毛,上部及接頭狀花序處的毛稠密。基生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7厘米,寬1-2.5厘米,二回羽狀分裂。一二回全部全裂。一回側裂片5-15對。二回為掌狀或掌式羽狀分裂。末回側裂片線形,寬0.5-0.8毫米。
葉柄長1-3厘米。莖葉少數,直立貼莖,與基生葉同形並等樣分裂,無柄。全部葉綠色,有稀疏的長單毛或幾無毛。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總苞直徑1-2厘米。總苞片約4層。外層線狀披針形,長約6毫米;中.內層長披針形至寬線形,長約7-8毫米。外層基部和中外層中脈有稀疏的長單毛,或全部苞片灰色,被稠密彎曲的長單毛。
全部苞片邊緣黑褐色或褐色膜質。舌狀花桔黃色或微帶桔紅色。舌片線形或寬線形,長達2厘米,頂端3齒裂。瘦果長約3毫米,5-8條橢圓形突起的縱肋。冠狀冠毛長0.1毫米,分裂至基部。花果期7-9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青海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生長於海拔3500-5200米高山草甸、灌叢或杜鵑灌叢或山坡礫石地。

主要價值

此種的藏名譯音叫“色爾君木美多”,是一種藏藥;全草入藥,性寒、味苦。活血、祛濕、消炎止痛。主治跌打損傷,濕熱。
醫藥:花序(韃新菊):苦,涼。活血,祛濕,消炎,止痛。用於跌打損傷,濕熱。
【拼音名】Chuān Xī Xiǎo Huánɡ Jú
【別名】韃新菊
【來源】菊科川西小黃菊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Chrysanthem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以入藥。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活血,祛濕,消炎,止痛。主治跌打損傷,濕熱。
【用法用量】1~3錢。

栽培技術

人工引種栽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