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筆
- 用途:書畫
- 工藝:四川傳統毛筆製作技藝
- 別名:蜀筆
- 工藝特點:兼、齊、頓、押、逗、清、膠、刻
- 川筆特點:筆鋒尖齊 ,筆身通氣 ,剛柔相濟 ,豐滿圓潤
歷史概述,技藝特點,水盆,乾作,川筆老字號,所需工具及材料,筆頭工具,製作筆桿工具,筆頭料,筆桿材料,筆斗,開筆與保養,
歷史概述
制筆歷史傳說均以公元前223年的蒙恬利用兔毛製作毛筆,經過多次試驗、改良,總結出制筆的工序,才有了後來被稱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
川筆記載最早見於《爾雅》卷六《釋器》曰:“不律謂之筆。”晉·郭璞注:“蜀人呼筆為不律也。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關於川筆質量有明確的記載如:蜀中亦有用羊毛為筆者,往往亦不下兔毫也。
明代楊慎 《升菴集》卷六十六關於蜀牋川筆川墨記載
“近觀龍川集陳同甫與朱元晦書云:川筆十枝,川墨一挺,蜀人以為絕品。”
清代,蜀中學子應舉趕考都爭購從江西、陝西販運來的毛筆。成都筆工林有學、毛林興等人見此情景,立志創新 ,經過精工細作 ,創造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宜書宜畫的名筆 ,歷經百年 ,暢銷不衰。
清末民(國)初,成都制筆行業有了很大發展,尤其在選材上特別考究。如狼毫類,主要採用茂汶、松潘山區的黃鼠狼尾毛 ,毛質細膩、滋潤光亮。兼毫類,主要採用梓潼、劍閣一帶的山兔毛。羊毫類,則主要採用江蘇、浙江的山羊毛。
30年代初,成都已有筆坊、筆店 80 余家。
40年代,知名字號有劉三友堂、沖霄閣、式如金、慶封閣、清穎亭、青蓮筆店、楊寶泰、有蓮室、文國齋、郁文齋和大邑縣的三品齋等。規模最大、最為出名的要算劉三友堂。其筆坊幾乎集中了成都的制筆名匠,選材考究,從不摻假,嚴格堅持傳統優良技法。
1952年~1956 年,成立毛筆一、二社 。各郊縣均有一個毛筆社(組)。
1958年 ,毛筆一二社和其他文具社合併組建了地方國營成都市文化用品廠。
1961年經濟調整中 ,又分為成都毛筆生產合作社和西城區文化用品生產合作社。
1973年毛筆社劃歸市二輕局下屬的市工藝美術文體用品工業公司領導後,更名成都市制筆廠。在成都水井街、解放路、槐樹街等地設立毛筆經營部。到三友筆莊關門歇業,隨著老筆工年齡偏大和經營者轉行,到此川筆製作步履艱難。成都外地筆莊林立,本地筆店以銷外地筆種為主,川筆鮮有所見。而今以馬向陽為首的川筆年輕繼承者,廣泛蒐集川筆製作技術,尋訪原成都老筆工,研究總結原老毛筆制筆技術和經驗。在繼承原川筆技術結合現代制筆技術,已製作出二十餘種川筆品種。
技藝特點
水盆
兼、齊、頓、押
乾作
逗、清、膠、刻
川筆老字號
成都川筆傳承譜係為:劉三友堂,沖霄閣-毛筆生產1組-成都市制筆廠-蜀中川筆坊。
成都市制筆廠代表性毛筆:“七紫三羊”、“無雙妙穎”、“寶劍鋒叢”、“一片冰心”,宜寫行草的“雲海騰波”、“精選屏筆”,宜繪花鳥山水的書畫筆“飄蘭”、“大中小白雲”、“錦水秋毫”,以及適應不同書寫要求的抓筆、提筆、描筆和多頭多節隨意組合的“長尾蛟”。
所需工具及材料
筆頭工具
牛角梳子、齊板、水盆、切刀、蓋毛刀
製作筆桿工具
鋸子、斜切刀、內掏刀,刻字刀等。
筆頭料
羊毛、狼毫、雞毛、兔毛、牛耳毛、石獾毛、苧麻、豬鬃、鹿毛、胎豪、竹絲、人造毫等材料。
筆桿材料
青竹、麻竹、牛角、斑竹、湘妃竹、柏木、紫光檀、雞翅木、塑膠桿、有機筆桿、玉石、鐵桿、銅桿、象牙桿等。
筆斗
有機筆斗、木筆斗、牛角斗、玉石斗、象牙斗等。
開筆與保養
毛筆的使用和保養如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