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區殼幔變形特徵與動力學背景研究

川滇地區殼幔變形特徵與動力學背景研究

《川滇地區殼幔變形特徵與動力學背景研究》是依託雲南大學,由胡家富擔任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滇地區殼幔變形特徵與動力學背景研究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胡家富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內容簡介,結題報告,

內容簡介

川滇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緣,由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持續擠壓,青藏高原東緣與其周緣川滇地塊相互作用強烈,青藏高原東緣殼幔形變強烈。因此研究川滇地區殼幔精細結構與形變特徵可以深化認識該區強震活動規律與板緣動力機制。該項研究擬通過研究區密集的寬頻帶台網觀測,提取面波頻散與衰減特性,聯合接收函式與面波反演研究區殼幔物理特性精細結構;利用P波、S波接收函式共轉換面元疊加方法,重建該區Moho面、岩石圈底界面、410km和660km間斷面的幾何形態,揭示該區地幔過渡帶的溫度橫向變化與深層動力過程;利用不同台站多方位瑞雷面波的偏振異常反演獲取殼幔變形提示的各向異性信息,綜合地質構造、GPS觀測、殼幔精細結構與形變場特徵,探討青藏高原東緣殼幔主要板緣動力機制與強震活動規律。

結題報告

項目組選取雲南及周邊65個台站記錄到的47個地震事件,提取了152個台站對之間的相速度和衰減係數頻散,反演得到雲南地區0~200km深度範圍內的S波速度結構和S波品質因子。該項研究通過收集四川台網、雲南台網和重慶台網137個台站的寬頻數位化遠震記錄,計算了台網下方的12000個P波接收函式,從疊加接收函式中讀取各轉換相的延時,計算到了川滇地區的地殼厚度和地殼泊松比分布;同時利用共轉換面元疊加技術,獲取了川滇地區1ºX1º的格線內410和660 km界面的深度分布。另外,選取了震中距在60~165º的遠震事件,計算出了137個台站下的S波接收函式,反演得到台站下方的岩石圈厚度,建立了川滇地區的地殼上地幔結構圖像。 從該項研究所得的岩石圈的結構特徵發現:(1)龍門山與四川盆地之間不是俯衝褶皺帶與前陸盆地的關係,其耦合機制是通過地殼增厚和上地幔下沉消減來自東青藏高原的“逃逸”流;(2)在雲南地區,受緬甸板塊向東的擠壓,以及來自東青藏高原的“逃逸”流的東南向作用,殼幔之間發生了解耦;(3)在雲南騰衝地區,發現殼記憶體在二個岩漿襄。 經過四年的研究工作,完成了計畫任務書的全部研究內容,並且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5篇,其中影SCI論文11篇,響因子7.1的2篇,4.3的1篇,影響因子2.0~4.0的6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