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研究

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研究

《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研究》是劉琳創作的民族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1月。

該書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兼及民族關係的相關理論,通過梳理史志文獻、研究著述和開展田野調查,把歷史的縱向和民族關係變數的橫向結合起來,釐清了川南現實的苗漢民族關係在歷史中的來龍去脈,勾勒出川南苗漢民族關係的變遷軌跡,並揭示了該區域苗漢民族關係從衝突走向和諧的重要原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研究
  • 作者:劉琳
  • 首版時間:2019年1月
  • 字數:239千字
  • 類別:民族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通過對川南苗漢民族人口構成、居住格局、結構性差異、語言使用、風俗習慣、宗教文化、社會交往、族際通婚等民族關係變數的研究,勾勒該區域明清以來苗漢民族關係的演變軌跡,著重考察民族政策與民族心理對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的影響,從中總結川南苗漢民族關係的歷史特點,以及現實民族關係的狀況,並試圖從區域典型中找到普遍性的規律和價值。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川南多民族構成的歷史及苗族人口狀況
第五章 川南苗漢族際交往與族際通婚
第二章 川南苗漢交錯分布的居住格局
第六章 民族心理與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
第三章 川南苗漢族際結構性差異
第七章 民族政策與川南苗漢民族關係的演變
第四章 川南苗漢文化接觸下的苗族傳統文化涵化
結語

創作背景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和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緬甸等國,是中國的一個跨境民族。正因為如此,廣布於中國南方,並定居下來的苗族與當地其他民族如何相處,尤其是苗族與漢族的關係成為值得關注的研究問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如果把一個個局部區域的各民族關係作為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係,將各個區域的民族關係視為中華民族整體關係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這樣的區域民族關係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研究》就是從中國的一個區域來呈現中華民族大家庭里不同民族成員之間關係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品思想

該書把川南苗漢民族關係的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研究,釐清了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的來龍去脈和基本特點。作者通過歷史上的苗漢民族分布、歷代民族政策、民族交往、民族社會文化面貌和民族心理的文獻梳理,分析得出歷史場景中苗漢民族關係的演變、規律和特點。例如,在明清“國家化”過程中,川南經歷了土司制、流土參用、改土歸流的轉換。伴隨這一轉換,川南人口結構從“夷多漢少”變為“漢多夷少”。川南歷史上形成了“壩區漢家,山上彝家,苗家住在石旮旯”的民族分布格局。正如清代方誌有言:“敘永、永寧,舊為苗人故居,凡土著者皆苗人,今已竄居山谷間。”解放前苗人的諺語則說:“老鴉無樹樁,苗家無地方。”上述歷史的相互轉換,資料的相互印證,說明漢人所修方誌史料的敘事真實地揭示了民族往來的變遷。
理論分析結合實際使該書的觀點更具學術價值和質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把民族關係納入到階級的視角來審視,並認為在階級社會裡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作者不是教條地套用理論,而是結合川南苗漢關係的實際,分析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川南,雖然苗族地主所占比例很低,但苗族地主憑藉自己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土地租佃剝削,他們與普通農民之間可以被認為存在階級的對立和矛盾。但因其苗族身份,苗族地主對主流社會偏見和歧視苗族的情形,與苗族農民一樣持反感的態度。所以,苗族地主不是只有階級的身份角色,認識其行為不應當只有單向的維度,在多重角色下,人的觀念和行為,在不同場景下,會根據不同因素作用而形成,因此分析民族關係應有多維度的視角。作者還進一步分析,在生產關係的制度性不平等下,自然會導致民族壓迫從屬於階級壓迫的狀況,這也是歷史上出現民族偏見和歧視的誘因。但是,除了制度性不平等的誘因外,民族之間的群體性心理因素,也會產生濃厚的負面偏見。而且,民族偏見是雙向的,存在代際傳遞的特點,制度性平等是消除民族偏見的關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各民族繁榮發展將逐漸消除民族關係的不和諧因素。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川南苗漢民族關係變遷研究》
2019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888-2

作者簡介

劉琳,女,四川宜賓人,法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