嶼頭村(福建惠安縣洛陽鎮嶼頭村)

嶼頭村(福建惠安縣洛陽鎮嶼頭村)

嶼頭村位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資區(原屬惠安縣)洛陽鎮東南部,轄嶼頭、海尾、埭仔等3個自然村,北依福廈公路國道324線,西南臨洛陽江,總面積3.5平方公里,全村797戶,總人口327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嶼頭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
  • 面積:3.5平方公里
  • 人口:3277
概況,歷史淵源,教育事業,僑鄉特色,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概況

是個風景秀麗,物豐地的自然村。嶼頭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極端最低-6.8℃,極端最高38.1℃,平均無霜期259天,年均降水量1675.8毫米。,旅居海外僑胞8000多人,是名聞閩南的著名僑鄉,被譽為"東南明珠",她以其特有的菲港澳台人文優勢,蜚聲海內外.

歷史淵源

遠在明朝宣德年間,嶼頭楊氏祖先自北遷徙至南,定居嶼頭村,就以艱苦創業,重建家園,勇於開拓精神衍繁後代.,為了改變山河,嶼頭人與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一系列艱難改造,圍海造田,築堤鑿溪,拓荒育林,修建碼頭……浴血奮鬥,歷盡千辛萬苦,寫下了一部可歌可泣,輝煌壯麗的歷史詩篇,並激勵著嶼頭村的後代子孫,秉承先祖的千秋偉業遺志,為了創造更加美好幸福富裕的嶼頭新僑鄉而奮鬥。
嶼頭村民風淳樸,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人材濟濟,人文薈粹,明清封建時代,知書達禮,重教化愚,文風蔚然,從科舉進入仕途,為國效力,為民牟利的封建士大夫為數不少,他們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文化同親和道德風範,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士大夫群體,尊重和恪守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優良的倫理道德風範。 他們遵循祖先的“正其誼不某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公忠為國,清白傳家"立身處世座右銘,先後湧現不少捨身取義為民請命,為國捐軀的英才人傑和為社會造福的仁人志士,先祖們的可歌可敬功名業績,理應手到後代人的欽佩名垂青史。

教育事業

解放後,由於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科教興國",嶼頭人學知識,重科學受到尊重,嶼頭中國小更是閩南教育界的一顆璀璨明珠.美麗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一流的教師員工,設備齊全的現代化多功能教育設施,為國家源源不斷的輸出有用人才.這群為了教甚多的精英學子,有的執教於著名的高等學府,有的受聘於高尖端科技,有的赴歐美講學,有的帶領研究生、碩士生,有的致力於著書立說.....這群科技界,學術界,文化界,企業界等領域的精英人材,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勤奮的工作著,無私的奉獻,他們是嶼頭人引為自豪的楷模.

僑鄉特色

嶼頭人自古以來就有往來海外拓展的歷史,起蹤跡遍步東南亞各國,如上問所述,旅居海外華僑華裔達8000人之多.他們雖然融入異國的社會生活,但"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他們朔根尋源,尋根問祖,愛國愛鄉,為了嶼頭僑鄉的經濟建設,教育,公益等諸多事業建樹頗多,貢獻巨大.在這群人數眾多的海外僑親中,產生了一批愛國愛鄉,造福桑梓的愛鄉英傑和著名僑領,他們之中有審時度勢,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努力推動菲華關係決策向友好方向轉變,為中菲兩國友誼作出重大貢獻,受到江澤民總書記,朱鎔基總理多次接見的著名僑領前菲律賓華商聯總會理事長楊海章;有南洋創業豐功播四海,心憂為民造福富梓里,捐巨資興學建校, 組織教育基金會,投資建廠辦企業,為家鄉創造財富,讓故鄉人們早日奔小康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楊子華,楊萬年等諸多僑親。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7畝(其中:田260畝,地127畝),人均耕地0.53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畝;草地60畝;荒山荒地400畝,其他面積585畝。有泥碳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404戶通自來水,無飲用井水戶,無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戶。有404戶通電,有39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8%和3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0戶(分別占總數的57%和45%)。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為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52輛,機車340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7戶;已完成“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00戶。耕地灌溉面積為791畝,有效灌溉面積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9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7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戶磚混結構住房戶;有6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0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25%;畜牧業收入266萬元,占總收入的24.3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30頭,肉牛312頭,);漁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617萬元,占總收入的56.39%;工資性收入54.4萬元,占總收入的4.97%。農民人均純收入3990.1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為主。其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261人(占勞動力的28.9%),在省內務工240人,到省外務工2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3.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13%。該村擁有企業12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68戶,共有鄉村人口731人,其中男性360人,女性371人。其中農業人口714人,勞動力53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721人,白族8人,布朗族2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84人,參合率93.57%;享受低保3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84戶,占農戶總數的5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嶼光實驗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嶼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3公里,距離中學0.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6人,其中小學生78人,中學生3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5.3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1人。團支部設在村委會,團員10人。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村莊道路不暢通,交通不便;2、飲水困難,水質較差;3、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排灌困難,資金欠缺。請求上級政府給予解決。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最佳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2、大力發展柿子、核桃等林果經濟,使經濟收入多元化;3、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努力建造生豬養殖示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