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廣西五位“桐城派”古文學家的合稱,即:永福呂璜、臨桂朱琦、平南彭昱堯、臨桂龍啟瑞、馬平王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西五大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
呂璜,朱琦,彭昱堯,龍啟瑞,王拯,
呂璜
呂璜(1777-1839):廣西永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就酷愛讀書。嘉慶六年(1801),中鄉試第二名,35歲中進士踏人仕途。先後在浙江、慶元、奉化、鎮海、山陰、錢塘等地任知縣。道光五年(1825),呂璜獲罪罷官,自此潛心於學問,詩文理論漸趨成熟。道光八年(1828),呂璜以文就質於姚鼐弟子宜興吳德旋,在杭州暢談古文義法二十餘日。後來呂璜將這次學術探討內容整理成書,即著名的《古文緒論》,它基本上反映了姚鼐的古文理論。從此呂璜埋頭精研“桐城家法”,返鄉後又將其傳至粵西,直接導致了桐城古文在廣西的興起。道光十八年(1839),呂璜因肺病逝世。著作有《月滄文集》《年譜》《初月樓古文緒論》等。
朱琦
朱琦(1803-1861):廣西臨桂人.其父朱鳳森是嘉慶六年(1801),進士,他自幼隨詩父親身邊,深受父親思想影響。道光十一年(1831),朱琦以鄉試第一名中舉,十五年(1835)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作為諫官,朱琦敢於直言,不畏權貴,後因與當權者不合,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憤而告歸。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破杭州時,朱琦死於混戰之中。朱琦的詩和古文深得桐城嫡派的學問根柢,他學宗程朱的理學思想,重視桐城古文,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長相濟,始終把“嚴於義法”作為恪守不變的原則,敢於直言的“經世致用”的政治思想,“漢宋兼采”的學術主張為其創作理正辭醇的桐城古文以思想和理論上的指導、他最先回響呂璜學桐城的倡導,在其餘四人中惟他的文章可。與永福呂璜齊名”,在“嶺西五大家”中起承前啟後的作用。著作有《怡志堂集》《台垣奏議》等。
彭昱堯
彭昱堯(1809-1851):廣西平南人。從小喪父,由母親甘氏撫養教育。道光十五年(1835),彭昱堯被廣西學使、國子監司業池生春聘為幕僚。道光十九年(1839)冬,彭昱堯入京會試名落孫山,只好出京輾轉回到廣西,此後又四次入都赴試,均無功而返。不過,在京師遊學期間,在王拯引見下,他有幸見到梅曾亮,並經常伴隨左右出入文宴詩會,學習古文。在彭昱堯的古文中,有許多篇章都留下了梅曾亮寶貴的點評意見。彭昱堯一生先後五次會試卻始.終沒有成功,也不曾出仕為官,但他的才氣在“五大家”中卻是最突出的。他的古文風格歷經三次轉折,這和他先後從學的三位老師池生春、呂璜、梅曾亮有著直接聯繫。有著作《致翼堂文集》等。
龍啟瑞
龍啟瑞(1814-1858):清古文學家、目錄學家、詩人。字翰臣,廣西臨桂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狀元。他自幼胸懷大志,勤奮好學,十一歲就中了秀才,官至江西布政使。他一生給後人留下了大量著作,內容涉及音韻學、文字學、歷史、地理等各個方面。他於經學用功甚深,其音韻學尤為突出,他還曾從呂璜與梅曾亮學習古義法,故文宗桐城,但又不滿歸有光、方苞“唯成跡之是循”的門徑。龍啟瑞的文章立論較通達,文字亦明快流暢,如王先謙的《續古文辭類纂》就選他所著的史論多篇。著作有《古韻通說》《爾雅經注集證》《經籍舉要》《經得堂詩文集》《浣月山房詩詞抄》等。
王拯
王拯(1815-1876):原名錫振,由於欽佩北宋名臣包拯,故改名拯。廣西馬平人(今柳州市)。他自小父母雙亡,由其姐姐撫養長大;王拯十歲即專心治經,成年後則郡城求學,虛心向鄉里才學之士請教。道光十四年,池生春督學廣西,王拯得以到桂林學習,這也是他人生的重要階段。在廣西“五大家”中,王拯經歷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五朝,也是桐城派在廣西的最後一大家。在“五大家”形成時期,王拯與朱琦、龍啟瑞、彭昱堯等人虛心向呂璜,梅曾亮學習,為“五大家”地位的確立作出重要貢獻。後呂、彭、朱、龍等先後逝世,他則更多從事詩詞的創作,從此“嶺西五大家”的古文創作高峰陷入低潮。著作有《龍壁山房詩文集》《茂陵秋雨詞》《歸方評點史記合集》《談藝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