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嵐容川色圖
- 作者:董其昌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所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規格:縱138.8厘米 橫53.3厘米
- 材質:紙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品評價,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圖描繪形態各異的樹木,互有遮掩地生長在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樹幹以短線條雙勾,高低不同且有曲直變化,乾體以淡墨或皴或暈,樹葉表現得更為豐富,有的以側鋒臥筆大點橫貫,有的濃淡墨相互交疊,有的直接落筆畫線成葉,有的則以線勾雙邊成夾葉狀,各具神采。
創作背景
此圖是董其昌74歲(1628年)時創作的,以筆墨表現為主旨,意在聊寫胸中丘壑。
作品賞析
作者在靜觀自然景象的基礎上,以嫻熟的筆墨技法闡釋自己對自然山川的本質感悟,它超越了山水雲樹的具體形貌,以形寫神,故圖中每一景、每一境雖都不是自然景觀的真實描繪,但讀者卻可從其謹嚴的筆墨塑造中領略到真山實水的存在。表現筆墨為長,尤見筆墨特色,筆墨秀逸,墨淡而不掩用筆之跡。其畫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峭麗中含淡逸之意。
以近景的樹木為例,形態各異的樹木,互有遮糊槳舉埋掩地生長在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樹幹以短線條雙勾,高低不同且有曲直變化,乾體以淡墨或皴或暈,增強了其明暗效果及立體感;樹葉表現得更為豐富,有的以側鋒臥筆大點橫貫,有的濃淡墨相互交疊,有的直接落筆畫線成葉,有的則以線勾雙邊成夾葉狀,各具府地神采。但將它們參照客觀存在的植物,卻難以分辨出其樹種,顯然它們是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厚驗精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的美學觀的最好圖釋。
該圖自題言曾見沈周此圖,“追習承榜乃想其大意為此”,細審這幅畫的筆墨結構等藝術表現形式與沈周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實際上是在借題發揮,在沈周該圖的啟發下,其本意是表現他胸中丘壑,畫面山石樹洪妹幾木結構鋪陳安排、筆墨的運用,完全是董其昌本家路數,橫豎長披麻皴﹑折帶皴﹑落茄點等畫法交替使用,正體現了他晚年對董、巨、米、趙、倪、黃等優秀傳統掌握運用已達到隨心所欲、爐火純青的地步。
作品評價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湜:董其昌以嫻熟的筆墨技法闡釋自己對自然山川的本質感悟,它超越了山水雲樹的具體形貌,以形寫神,故圖中每一景、每一境雖都不是自然景觀的真實描繪,但讀者卻可從其謹嚴的筆墨塑造中領略到真山實水的存在。
晚清畫家顧磷士:在《過雲樓續書畫記》中評價《嵐容川色圖》:“香光畫趨步董巨,而此兼元季四大家。故於元氣渾淪之中,仍於簡淡高雅之意,自足矜尚。”
重要展覽
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3月31日,在故宮博物院繪畫館(皇極毀西廡)舉辦的“松江繪畫展”。其中董其昌的《嵐容川色圖》軸位列其中。
作者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年)炒仔危,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漢族凳旋踏,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居松江,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以山水畫見長,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他的畫風清秀恬靜,用墨明潔雋朗。他以佛家禪宗喻畫,提倡“南北宗”論,是“華亭畫派”的代表性人物,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存世畫作有《岩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
作者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漢族,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居松江,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以山水畫見長,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他的畫風清秀恬靜,用墨明潔雋朗。他以佛家禪宗喻畫,提倡“南北宗”論,是“華亭畫派”的代表性人物,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存世畫作有《岩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