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藏語:གངས་རིན་པོ་ཆེ་),被意為“雪山寶貝”。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中心位置在東經81.3°,北緯31°附近,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雪峰四壁對稱,形如金字塔。與拉薩的直線距離高達1000公里,與札達、噶爾、革吉三縣接壤,與印度、尼泊爾毗鄰。

岡仁波齊峰地區屬於典型的高原地貌,其峰頂覆蓋著永久積雪和冰川,四壁光滑,整體呈規則的四稜錐體,峰頂南面有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橫向的岩層組成了佛教中的“卍”字紋圖案。阿里地區的四大河——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從岡仁波齊四方流下。岡仁波齊所在的普蘭縣屬高原寒帶乾旱氣候區。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年溫差相對也較大,氣溫低,降水少。年均溫3℃,極端最高溫26.5℃,極端最低溫為-27.5℃,年日照時數約為3153.2小時,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40%集中在8月份。岡仁波齊所在的普蘭縣境內有眾多藥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植物有高山柳、錦雞兒等;野生動物有野黃羊、野氂牛等20餘種。不僅如此,普蘭縣礦藏資源分布較廣。探明的煤炭、銅、稀有金屬礦儲量大。西部門士有煤礦開採。其境內的石灰岩、矽岩、鉛、鋅、錳亦有開發價值。

岡仁波齊被西藏原始宗教苯教、藏傳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一致認定為世界中心,是眾神聚會的香巴拉,素有“阿里之巔”的譽稱,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岡仁波齊的轉山分為內轉和外轉兩條轉山線路,它是徒步者心中的經典線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岡仁波齊
  • 地理區域岡底斯山脈的主峰 
  • 地理位置: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 
  • 氣候帶:高原亞寒帶乾旱氣候 
  • 別名:雪山寶貝 、喀拉斯斯山 
  • 藏語:གངས་རིན་པོ་ཆེ་ 
  • 外文名:Kangrinboqe 
  • 海拔:6656 m 
  • 著名景點:古普爾寺 
命名,歷史沿革,大洋岩石圈俯衝階段,大陸碰撞階段,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與水文,生物多樣性,礦產資源,景區布局,重要景點,卓瑪拉山口,慈悲湖,塔欽,江扎寺,色龍寺,十三金塔,曲古寺,止熱寺,文化活動,其他看點,古普爾寺,賢柏林寺,開發與保護,開發,保護,相關文化,電影《岡仁波齊》,紀錄片《磕著長頭轉神山》,宗教文化,旅遊信息,

命名

岡仁波齊峰來源於藏語,藏語中“岡”意為雪、雪山,岡仁波齊的藏語意為“寶貝雪山”。藏族人常用來尊稱一些地位極高的高僧大德、上師大活佛等。所以這兩個詞合起來的稱法,既表現了藏族人對岡仁波齊雪山的敬仰,又表現出了某種心理上的親近,形容這座雪山就像身邊的上師活佛一樣。

歷史沿革

岡仁波齊峰所在的岡底斯岩漿弧是一個複合型大陸岩漿弧,其地質成因經歷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運動以及上新世至更新世時期的地質演化和構造發展,例如板片俯衝、板片回返、洋脊俯衝、陸-陸碰撞、板片斷離和岩石圈拆沉等多種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致使區內廣泛發育東西向斷裂構造並且出露豐富的地質單元。

大洋岩石圈俯衝階段

岩石圈的早期俯衝過程發生在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220-100Ma),在早侏羅至早白堊世,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長期向歐亞大陸之下俯衝、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鈣鹼性弧岩漿岩,長期的幔源岩漿作用導致了整個岡仁波齊峰地區發生了顯著的新生地殼生長。在早白堊世,新特提斯洋岩石圈以高角度向拉薩地體之下俯衝。洋中脊的俯衝過程發生在晚白堊世(100-80Ma),活動的新特提斯洋中脊發生俯衝,軟流軟圈沿板片窗上涌,使上升的軟流圈、地幔楔和俯衝洋殼發生部分熔融,導致了強烈的幔源岩漿作用和顯著的新生地殼生長與加厚,同時發育有不同類型不同成分的岩漿岩並產生高溫變質作用。岩石圈的晚期俯衝過程發生在晚白堊世晚期(80-65Ma),新特提斯洋脊俯衝後殘餘的大洋岩石圈繼續進行俯衝,此過程發生有正常的弧型岩漿作用。

大陸碰撞階段

印度與亞洲大陸的碰撞過程發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65-40Ma),兩個大陸的碰撞導致俯衝的岩石圈發生迴轉和斷離,引起了軟流圈上涌和強烈的幔源岩漿作用。在此階段,大陸碰撞導致的地殼擠壓和幔源岩漿的底侵與增生,使岡仁波齊峰地區發生了地殼的生長和加厚。此過程形成了具有新生地殼弧型岩漿岩的化學成分的 I 型花崗岩,並大多顯出埃達克岩的地球化學特徵。後碰撞擠壓過程發生在晚漸新世到早-中中新世(40-8Ma),主要發生地殼的繼續加厚,以及發生加厚的下地殼高溫變質和部分熔融,此過程在岡底斯南部廣泛發育具有埃達岩的地球化學特徵,主要岩性為二長花崗斑岩、二長斑岩、英安岩和流紋岩。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岡仁波齊,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中心位置在東經81.3°,北緯31°附近,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山頂海拔高度6656米,山腳海拔4500米左右,高差2100米。峰頂終年被積雪覆蓋,四壁十分對稱,形似金字塔。
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峰地區屬於典型的高原地貌,岡仁波齊峰的山體形狀呈尖銳的錐形,整個山峰由岩石和冰雪構成,其峰頂覆蓋著永久積雪和冰川,擁有陡峭的山脊和懸崖峭壁,山峰周圍則分布著草甸、亞高山灌叢、高山森林、冰川湖泊等多種類型的自然景觀。岡仁波齊峰海拔高度為6656米,山峰四壁非常對稱且光滑,整體呈規則的四稜錐體。
岡仁波齊峰經過長期風化剝蝕作用,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台,平台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台之上有一圈凹進去的經過冰水沖刷作用而形成的冰漕,這些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橫向的岩層組成了佛教中的“卍”字紋圖案。
峰底堅硬的花崗岩托舉起近2000米厚度的、由礫岩和砂岩相間構成的水平岩層,在經年累月的風化冰蝕作用下,岩層被塑造成一級級通往峰頂的台階形態,累積的冰雪把平行線條勾勒得更為明顯。同時,冰川強大的溯源侵蝕作用從不同方向不斷向峰頂、山肩侵蝕,像切割鑽石般精確打磨著每一面山體,每一條溝谷,稜角分明。

氣候與水文

  • 氣候
岡仁波齊所在的普蘭縣屬高原寒帶乾旱氣候區。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年溫差相對也較大,氣溫低,降水少。年均溫3℃,極端最高溫26.5℃,極端最低溫為-27.5℃,年日照時數約為3153.2小時,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40%集中在8月份。
岡仁波齊
普蘭縣
  • 水文
湖泊
“瑪旁雍措”藏語意為“不敗、勝利”,有“神湖”之稱。位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和喜馬拉雅山納木那尼峰之間,西藏自治區普蘭縣內。平均水深46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積412平方千米。湖水碧透清澈,透明度14米。湖水礦化度400毫克/升,屬淡水湖,含有硼、鋰、氟等微量元素。以融水、雨水補給為主,也有部分泉水補給。湖岸線平直,周長83千米,岸線發展係數1.15。
岡仁波齊
瑪旁雍措
拉昂措藏語意為“有毒的黑湖”,位於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在岡仁波齊峰和納木那尼峰之間,與瑪旁雍措湖相鄰,海拔4573米,主要以兩峰的冰川融水、雨水補給為主,也有部分泉水補給,面積較小,約為268平方公里,為內陸鹹水湖,湖水人畜皆不能飲用,所以也被稱為”鬼湖”。
岡仁波齊
拉昂措
河流
岡仁波齊峰以及岡仁波齊山脈的其他山峰覆蓋著眾多的冰川,形成了龐大的冰川系統。這些冰川在高山地區積累了大量的冰雪,隨著氣溫變化和重力作用,冰川逐漸融化,形成了眾多的河流。這些河流從岡仁波齊山脈的高山區流出,形成了豐富的水系,是多條河流的發源地。
馬甲藏布河,位於縣駐地西北部,藏語意為“孔雀河”。漢字曾譯馬甲咯布、麻楚河、孔雀河。源於境內西南部,東南流出國界入尼泊爾境,改名為呼那卡那裡河,匯入恆河,最後注入印度洋。在中國境內全長110公里;流域面積3020平方公里。
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分別向西北、西南和東南方向,流入印度、尼泊爾。這些河流均發源於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冰川。
岡仁波齊
▲衛星影像4200米視角下的森格藏布(獅泉河),河流不斷改道

生物多樣性

岡仁波齊所屬普蘭縣境內有眾多藥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植物有高山柳、錦雞兒等。
岡仁波齊所屬普蘭縣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黃羊、野氂牛、野驢、黃羊、羚羊、岩羊、盤羊、狼、猞猁、山豹、旱獺、黑頸鶴、雪雞、黃鴨、野鴿、野牛、岩羊、雪豹、金雕等20餘種。有約1萬餘頭(只)。集中活動的區域在公珠措、霍爾、巴嗄地帶。
岡仁波齊
起舞的黑頸鶴

礦產資源

普蘭縣礦藏資源分布較廣。探明的煤炭、銅、稀有金屬礦儲量大。西部門士有煤礦開採。其境內的石灰岩、矽岩、鉛、鋅、錳亦有開發價值。

景區布局

岡仁波齊的轉山分為內轉和外轉兩條轉山線路。內轉以岡仁波齊正南面的因揭陀山為中心,因揭陀代表了十六尊者之首,其周圍的山水象徵諸羅漢、菩提、聲聞和獨覺等。內轉的宗教資質門檻較高,外轉十三圈才有資格進入內轉。
岡仁波齊
轉山線路

重要景點

卓瑪拉山口

卓瑪拉山口,是一個雪山環繞下的面積不小的山頂盆地,海拔5700多米。四周環繞著一座座大小不一的雪山。
岡仁波齊
卓瑪拉山口

慈悲湖

碧綠色的天池,藏語稱為托吉措(意為“慈悲湖”)。它是岡仁波齊轉山路上的一個小湖泊,位於轉山路上的卓瑪拉山口處。
岡仁波齊
慈悲湖

塔欽

塔欽是離岡仁波齊最近的城鎮,在中心大街上就可以看到神山。這座因旅遊觀光和宗教轉山興起的小鎮,如今吃住設施日趨完善,從普通客棧到星級酒店應有盡有。塔爾欽小鎮是轉神山聖湖的營地,遠道而來的信徒會在這裡做出發前的準備,返回後也會在此休息,所以這裡在每年5月至10月一直人來人往,來自印度、尼泊爾、俄羅斯等國的信眾人數,大大多於來自國內的遊人,一些小餐館、小賣部、小浴室的招牌上還寫著英、俄、印三國文字,使得小鎮有幾分國際化的派頭。
岡仁波齊
塔欽

江扎寺

江扎寺在塔爾欽鎮的東北方向在所有環繞神山的寺廟中江扎寺規模最大寺廟相傳是直貢噶舉派修行者古亞崗巴修建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一度是神山聖湖地區的宗教中心。
岡仁波齊
江扎寺

色龍寺

色龍寺與江扎寺隔山相對,規模相對較小,有很多印度和尼泊爾香客會去朝拜,因為該寺主供來自印度的蓮花生大師,色龍寺是一座兩層紅色石樓,在寺廟周圍,有很多石頭壘砌的瑪尼堆,半米高。
岡仁波齊
色龍寺

十三金塔

十三金塔,在一條半天然形成、半人工開鑿的山岩凹槽中,安置著十三座寶塔,每座寶塔的頂部由黃金包裹且由五彩經幡貫連,塔基四周放置了很多珍貴的法器及信徒的供品,爬上十三金塔需手抓經幡連成的天梯,攀登百餘米高的垂直懸崖,對天氣適合程度以及體力、意志要求都較高。
岡仁波齊
十三金塔

曲古寺

轉山路上,曲古寺、止熱寺都是觀岡仁波齊的寺廟。曲古寺觀岡仁波齊西面,止熱寺觀神山的北面。
曲古寺距離經幡廣場2.8公里,相傳由古倉巴大師於13世紀修建,因主供佛像“曲古”而得名。寺的下方有難以辨認的隱秘象洞,據說是蓮花生到岡仁波齊修行時住的地方。站在寺廟的觀景台上,可以近距離欣賞岡仁波齊西壁的風光,白雪覆蓋的山巔,在高原的陽光下閃爍耀眼。在曲古寺內,也可以透過天窗,看到另一角度的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
曲古寺

止熱寺

止熱寺,位於拉曲北側的仲隆山上,是禮拜神山北壁的絕佳之地。站在止熱寺前隔河相望,神山前面有三座稍小的山峰,從東到西分別代表了文殊菩薩“央邁勇”、觀音菩薩“仙乃日”,金剛手菩薩“夏諾多吉”。
岡仁波齊
止熱寺

文化活動

聚集在岡仁波齊的宗教紛繁複雜,但卻在岡仁波齊腳下用同一種儀式表達信仰:轉山。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
按照苯教儀軌,他們轉山是逆時針轉;而藏傳佛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是沿順時針方向。在這裡,人們不會因為信仰的不同而心生隔閡,都會微笑示意,送上真摯的祝福。

其他看點

古普爾寺

普蘭縣附近的崖壁上有許多密集的洞窟遺址。由於獨特的地質構造,當地山體很適合挖掘洞窟,洞穴內不但冬暖夏涼,住在山崖上居高臨下,還能抵禦強盜。寺廟主體都建在崖壁上。寺廟的大部分空間都修建在崖壁的洞穴里,外面看到的只是通道和窗戶,上面斜掛著數條經幡迎風起舞。順著寺內一條又陡又窄的階梯攀援而上,從寺廟懸空的陽台,可以遙望普蘭縣城和遠處的喜馬拉雅山脈。
岡仁波齊
古普爾寺

賢柏林寺

古宮寺所在的普蘭達拉喀的山頂上也有一座神奇的寺廟,它就是賢柏林寺。賢柏林寺曾是阿里地區的第一大寺廟,建於十七世紀初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時期,屬拉薩格魯派的哲蚌寺管轄。
岡仁波齊
賢柏林寺

開發與保護

開發

2004年,岡仁波齊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立。
2024年4月20日起,岡仁波齊正式開山,與此同時,阿里一山兩湖景區及相關配套設施也將同步開業。

保護

2023年9月19日,首屆“秘境之約|中國西藏岡仁波齊世界旅行者大會暨環保公益行”大型活動攜手網路流量達人和全國環保公益志願者重返岡仁波齊腳下,隆重發布岡仁波齊守護者計畫宣言。為期兩天的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各界的環保形象大使、環保志願者以及參與本次活動的多家汽車俱樂部志願者在岡仁波齊山腳下踐行公益助學,清理景區沿路垃圾,並在海拔5656米的卓瑪拉埡口宣讀啟動“守護者計畫”宣言。

相關文化

電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 一場震撼靈魂的朝聖之旅,不談信仰只為修行。電影講述的是“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他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11位素人和一個電影劇組組成了一支特別的朝聖隊伍:歷時一年,穿越生、穿越死、穿越2500公里直至抵達道路的故事。
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電影海報

紀錄片《磕著長頭轉神山》

第四屆深圳青年影像節頒獎典禮在深圳廣電集團1800演播廳舉行。現場頒出本屆影像節的34個獎項,涵蓋紀錄片類、劇情片類、卡通片類、公益作品等單元。其中,藏族題材紀錄片《磕著長頭轉神山》進入競選單元並斬獲“最佳紀錄片”獎項。《磕著長頭轉神山》是藏族青年音樂人尕讓鄧真初次嘗試的紀錄片作品,也是一次從不同視角揭秘藏族文化的特殊歷程。雖然只是傳統轉山的一次記載,但它時刻流露出面對社會與職場,繁華與浮躁背後的磨練與挑戰,更是對培養堅強意志的一種詮釋。在這部紀錄影片中看到了超越宗教信仰的藏族文化。

宗教文化

藏地有很多神山,岡仁波齊是一處世界上罕見的跨宗教、跨文化、跨種族的神山。人們從地球的各個角落,聚焦岡仁波齊。每年來此朝拜的信徒和旅行者無可計數。到岡仁波齊腳下轉山,是一個佛教徒或印度教徒或苯教徒或印度的耆那教徒,一生的最大夙願。須彌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關於須彌山的版本並非岡仁波齊一種,但岡仁波齊以其天然曼陀羅式的山川布局,偏遠的地理位置,以及岡仁波齊和瑪旁雍措聖湖構成的神聖威嚴的“岡措”(神山聖湖對應地形)和數千年來宗教文化的薰染,最終贏得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印度宗教派別耆那教,許多教主的修習和成就地均位於岡仁波齊。傳說歷史著名的二十五個教主之首的耆那(又譯大雄)本人,因常年在岡仁波齊苦修得道而創立此教。在苯教的經典中,對岡仁波齊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苯教時期。苯教三界的宇宙觀認為,整個宇宙分為三層,上界為神界,中界為年界,下界為魯界。年界是人間,魯界是大地底下充滿各種魯(即水棲生靈)的世界。岡仁波齊神山外形如十字形金剛杵形的水晶石,不僅是人間的中心,還是三界宇宙的中心。它下伸到魯界,其山峰直刺神界之域,貫通宇宙三界。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岡仁波齊被作為勝樂金剛的聖地。廣為流傳的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尊者米拉日巴和苯教法師那若本瓊在岡仁波齊鬥法的故事。12世紀竹巴噶舉派高僧郭倉巴開闢了岡仁波齊的轉山路,如今的岡仁波齊轉山路就是那時初步定型的。

旅遊信息

轉山須知
岡仁波齊轉山門票
150元
最佳轉山時間
5月中旬—10月
注意事項
1.阿里地區屬於邊境區域,根據相關規定,前往阿里轉山必須辦理邊防證
2.景區諮詢電話:4006666712
資料來源
轉山線路
線路一
D1:塔爾欽—經幡廣場—止熱寺
D2:止熱寺—不動地丁—(坐車)宗堆—(坐車)塔爾欽
線路二
D1:塔爾欽—經幡廣場—止熱寺
D2:止熱寺—卓瑪拉山口—尊追普寺
D3:尊追普寺—宗堆—塔爾欽‍‍‍‍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